《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旅游新思想及其理论解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旅游业功能的演进历程、旅游的经济功能过度强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性质与功能转型、战略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概念由来、支柱产业的标准及旅游业的前景分析、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等。
1999年,笔者从进入西北大学旅游系,开始了一个旅游人的生涯,至今已经17年了。跋涉在旅游研究的道路上,有幸经历了中国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目睹了中国旅游业取得的进步与成就。
还记得本科时,在《旅游学概论》的课堂上,老师跟我们讲:“1999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量排名世界第五,约为排名世界第一法国的1/3;中国国际旅游支出排名世界第九,约为世界排名第一美国的1/6。”在《酒店管理》的课堂上,老师跟我们讲:“1999年,在美国Hotel杂志最新国际酒店集团排名中,中国只有锦江集团进入了前300名。不知何年何月,中国会有酒店进入世界前100名?又不知何年何月,中国会有酒店进入世界前10名?”
转眼,17年过去了……
2015年中国共有41,2亿人次进行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中国已经在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在入境旅游方面,2015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33亿人次,入境游外汇收入1175.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2015年,美国Hotel杂志的国际饭店排名中,锦江国际、如家进入前10名,前50名榜单里,大约有接近1/3属于中国品牌。
17年前,中国人只能以会员身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亚太旅游协会三大旅游组织。17年后,由中国主导成立了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这是首个总部落户中国、落户北京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是全球第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
在国内,旅游业在国家层面的定位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突出。1998年,国务院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国务院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6年,旅游业被李克强总理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
旅游产业领域在实践领域飞速发展对旅游理论研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认识社会现象及揭示其背后的运行规律。旅游理论研究正是要认识发生在旅游领域的新现象及新事物,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隐藏在旅游现象背后的基本逻辑。然而,中国旅游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走进了研究误区,主要表现是大量的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不少学者们对正在发生的旅游产业实践不够敏感,对于正在发生的旅游产业新现象认识不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对旅游实践最新的方向和趋势毫不知情。
作为一名旅游研究者,时常会感到惶恐。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旅游新概念和新思想。作为学者,本应以理论研究引领旅游实践的发展,但现在我们发现:别说引领潮流,很多时候,谈起新概念和新思想,我们甚至一无所知。因为搞不懂,所以我们既不敢追捧,也不敢反驳。
对任何社会现象的分析,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面临一次转型调整。基本方向是从过去30年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为此,中央提出了未来“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小康社会是一个对应于社会生产力的相对概念,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有不同的理解。站在今天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上来看,吃饱穿暖不是小康社会,拥有住房、小汽车、家用电器这些物质产品也不能算是小康社会,因为仅仅依靠这些物质产品,不能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而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是未来社会的主流需求。从笔者的判断来看,旅游需求的满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所以,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并将旅游业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
成英文,男,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本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
多年来从事旅游经济、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在《旅游科学》《经济管理》《中国旅游报》等期刊报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
第一章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背景
第二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章 国际旅游新格局与中国旅游新趋势
第一节 国际旅游市场新格局
第二节 中国旅游发展新趋势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新挑战
第三章 小康社会的旅游需求与大众旅游时代
第一节 小康社会与旅游需求
第二节 大众旅游时代
第四章 新时期旅游业性质与功能的转型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功能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旅游的经济功能过度强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性质与功能转型
第五章 战略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战略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概念由来
第二节 支柱产业的标准及旅游业的前景分析
第三节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
第六章 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中国旅游发展模式
第一节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形成及特征
第二节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方向和策略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中的旅游业和旅游业的供给改革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第二节 供给侧改革框架下的旅游业
第三节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
第八章 “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国际旅游合作
第一节 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确立全球核心地位的纽带
第二节 “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及其战略意义
第三节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第九章 城市功能旅游化与全域旅游
第一节 区域旅游功能与全域旅游
第二节 全域旅游的标准及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城市功能旅游化对未来城市管理的启示
第十章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依法治旅
第一节 《旅游法》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旅游法》主要内容解读
第三节 《旅游法》对中国旅游业的意义及进一步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国家形象与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
第一节 出境旅游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中国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分析
第三节 改进中国出境旅游者形象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二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
第十三章 国民休闲与假日制度改革
第十四章 中国旅游政策供需矛盾及未来重点领域
第十五章 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转型
参考文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旅游新思想及其理论解析》:
第三节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性质与功能转型
一、旅游业功能性质转型的社会背景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转型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学中,转型的意思是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社会学中用转型来阐释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化的过程。但一般来说,所谓转型,研究的是一个变动相对剧烈、时间相对短暂、连接两个结构相对稳定状态的过渡性时段,即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反响和变化,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转”强调的是方向性变化,如果只有量上的增减,而没有方向上或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转型”。只有整体结构的方向性、全面性、根本性变化才能视为旅游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的政治和外事功能向经济产业功能的转化,可以视为一次方向性的调整,属于中国旅游业功能的一次转型。
旅游转型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二是自身发展周期。前者是旅游转型的外部因素,后者是旅游转型的内部要求,两者共同决定了旅游的转型。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旅游转型就发生了。
从外部环境来看,进入新世纪,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动摇,但内涵上有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对民生的关注。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10年《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多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被写入。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旅游业自身发展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国民旅游兴起,旅游市场由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国民旅游为主。在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强化旅游的经济功能是无可厚非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莫不如此。但到了国民旅游阶段,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就有待商榷。国际旅游方面,2009年是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国入境旅游总收入396亿美元,而公民出境旅游总消费437亿美元,首次出现旅游逆差,由旅游创汇国变为旅游花汇国。近几年,中国旅游逆差进一步扩大。并且可以预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内旅游消费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旅游市场自身的结构性变化,导致旅游业的性质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旅游业功能性质转型的方向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不过是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以后,离开常住地,前往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而已。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来说,追求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对青少年来说,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增长知识;对家庭旅游者来说,主要是沟通家庭成员感情;对老年旅游者来说,主要是通过旅游放松身心,获得健康。
旅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娱乐、求知等方面,而不是体现在对旅游活动的客体——目的地的经济贡献方面。
而现在我们发展着的旅游业,似乎已经忘记了旅游最本质的功能。我们赋予了旅游业那么多的“重任”,仿佛旅游业成为解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问题的“良药”。国民经济不景气,指望旅游业;内需不足,指望旅游业;外贸不景气,指望旅游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指望旅游业;农民贫困,指望旅游业;资源枯竭,指望旅游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