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重要文献。本书详细探讨了康有为《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修改、流传过程。通过探源比勘、认真推敲《大同书》各个文本的差异,作者揭露了康有为倒填《大同书》成书年月的事实,并借此深入剖析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轨迹及演变。
著名近代史学家汤志钧教授是研究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大家,曾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相关著述,本书反映的是他对康有为《大同书》的集中研究成果,他从康有为的政治实践、思想演变以及《大同书》的本身矛盾深入剖析,考订康有为在1901-1902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定稿更迟,了结了一桩学术公案。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康有为以此名书,自然引起人们的注意。
《大同书》是1913年开始在《不忍》杂志刊出,1919年由上海长兴书局将《不忍》所载汇集出书的,但它只有甲、乙两部。
《大同书》全书,直到康有为逝世后,才由其晚年弟子钱定安校订,由中华书局于1935年4月发行。新中国成立后,章锡琛、周振甫参照各本,“又从著者家族那里借到一种钞本”加以校点,于1956年8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它的每次刊发,总有一些不同。
由于康有为在《大同书》卷首说:“吾年二十七,当光绪甲申(1884年),法兵震羊城,吾避兵居西樵山北银塘乡之七桧园澹如楼,感国难,哀民生,著《大同书》”见《大同书》,中华书局1939年本卷首。,《大同书》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也有类似的话语,从而有人认为《大同书》是康有为早期的作品,并对它作了不适当的评价。
但是,仔细寻绎,却有罅漏:《康南海自编年谱》只说是年“悟大小齐同之理”,没有说撰写《大同书》,而《大同书》中又有不少1884年以后的记载和政变后游历欧美的记录;他的“大同三世”说,源于《公羊》,而他的信奉今文,又是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不达以后,怎会在此以前就写了《大同书》?《大同书》中,以太平世(“大同”)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全世界设立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提到1899年5月18日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会议,书中还有“是事也,起于己亥、终于庚子”的词句,己亥是1899年,庚子是1900年,不可能在此以前已经撰有《大同书》。经反复考虑,我认为,梁启超所说“辛丑、壬寅间,避居印度,乃著为成书”梁启超手写《《大同书》题辞》下注,见《南海先生诗集》手写本,日本和装本。,是可信的,从而在1957年至1959年,连续在《文史哲》《历史研究》发表文章,对《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见拙撰:《关于康有为的《大同书》》,《文史哲》1957年第1期;《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历史研究》1959年8月号;《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历史研究》1959年11月号。“四人帮”粉碎后,我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康氏家属捐赠的《大同书》手稿,更为《大同书》不可能撰于1884年提供了依据。见拙撰:《《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文物》1980年7月号。
康有为鉴于国势日蹙,忧国哀民,较早从事“人类公理”“实理公法”的探索。但《人类公理》不等于就是《大同书》,他早期的“大同思想”也不等于已经撰有《大同书》。1884年到1901年、1902年,时隔十七八年,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康有为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在探讨《大同书》的同时,就不能不注视它的写作时代。因为一个人的撰著,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的撰著,总是时代的产物,总是他在该时期对当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因此,正确剖析他的思想内涵,就要弄清他写作和发表的时代背景。
我就是本着这样的认识从事《大同书》的研究的,对它各时期写作、发表、结集的社会背景和康有为的思想演变,也作了综合研究。与此同时,对一些缺乏依据的臆测,如以“大同三世”说不是源于《公羊》而是源于《天演论》,以及犬养毅看到《大同书》手稿是在康有为第一次流亡日本时等作了考辨。岁月易逝,因还有其他任务,未能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大同书》综合讨论、全面求索。退休后,迁居市郊,遂得闭户潜研,重新检阅《大同书》手稿和各种版本,并结合康有为这时思想和其他著作,作一概括的考察。
2003年9月,《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大同书》》初稿完成,两年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大同书》,我写了提要和《大同书》导读。提要说:“《大同书》汲取了孔子的大同说和耶教、佛教‘平等’等教义,也接受达尔文进化论、柏拉图乌托邦思想以及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康有为游历各国,博览群籍,写成此书,立意高远,文辞丰赡,不愧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名著。”《导读》附于后,供读者参阅。
汤志钧
2003年3月29日初稿,2016年10月12日修改
汤志钧,江苏常州人,1924年生。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史地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经学史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史硕士生导师。曾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学”学科规划组成员(80—90年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退休后,仍任《辞海》编委、分科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致力于中国经学史、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戊戌变法史研究数十年,具有极高的建树。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访问和讲学。2008年9月,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杰出贡献奖”;2014年8月,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前言 1
一 从《礼记·礼运》说起1
二 人类公理5
(一) 大同思想的形成5
(二) 《人类公理》12
三 早期的大同思想18
(一) 第一次上书和《教学通议》18
(二) 廖平和今文经学21
四 戊戌前的“大同三世”说25
(一) 源于《公羊》,来自今文25
(二) “大同三世”和变法维新27
五 “大同三世”和《天演论》29
(一) “大同三世”说形成于《天演论》出版之前29
(二) 驳几种臆断32
六 流亡海外和“三世”说的演变39
(一) “三世”说的演变和《天演论》39
(二) 戊戌政变后的“大同三世”说44
(三) “大同三世”和“天演进化”46
七 《大同书》撰于辛丑、壬寅间52
(一) 康有为自称《大同书》撰于1884年52
(二) 《大同书》是康有为在1901—1902年避居印度时所撰55
八 《大同书》手稿63
(一) 康氏家属捐赠“手稿”63
(二) 南北合璧70
(三) 手稿影行和成书年代78
九 定居印度和《大同书》94
(一) “幽凄日对须弥雪”94
(二) 《政见书》于1902年发表100
十 《不忍》和《大同书》甲部、乙部111
(一) 《大同书》甲、乙两部111
(二) 《不忍》杂志和尊孔崇儒120
(三) 《大同书》的刊发和“反袁”129
十一 《大同书》的屡经修改138
(一) 1902年后的增补138
(二) 《大同书》的屡经修改,迄未“定稿”141
(三) 康有为为什么倒填年月,说1884年即已撰有《大同书》147
十二 如何正确评价《大同书》149
(一) 社会的动荡和思想的转变149
(二)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153
(三) 没有找到一条通达“大同”之路159
(四) 《大同书》是反对革命的飞跃,而主张循序渐进的164
附:《大同书》导读169
后记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