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走四方》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章武所著的《策杖走四方》为丛书之一。《策杖走四方》为其近年在福建省各地采风所写的纪实文学作品集。正如他所说的:“生命不息,行者无疆。只要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在路上,沿途的风景就无比精彩。”
章武,陈姓,祖籍福建莆田,1942年出生于长乐白犬岛,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委会委员。著有《海峡女神》《飞越太平洋》《东方金蔷薇》《一个人·九十九座山》《标点人生》《章武散文自选集》等10部散文集。《北京的色彩》《武夷撑排人》《天游峰的扫路人》《病的快乐》《多瑙河之波》等作品入选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本书为其近年在福建省各地采风所写的纪实文学作品集。
序
2008年(66岁作品)
瓷都的色彩
到福清吃光饼
母亲的塘屿,我的心跳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009年(67岁作品)
天上人间一杯茶
福安多福
一川风流
拄着拐杖当导游
2010年(68岁作品)
重返仙游
沙阳八景新解
侯官故县的守护神
三见玉蝴蝶
跟随马可波罗漫游建宁路
银城赋
2011年(69岁作品)
航城赋
试说城厢十二景
条条大道通厦门
品牌之都说品牌
白云深处访姬岩
燕城赋
一条溪对一座城的倾诉
三探鲤鱼溪
2012年(70岁作品)
仰望壶公山
金湖是我师
古桑一树开元寺
寿宁巾帼群英谱
浦城采风散记
餐桌前的陈嘉庚
飞翔者一路平安
《道山亭记》赏读
2013年(71岁作品)
烟花三月,在九湖,在百花村
桂园万水千山
临水夫人
“福清哥”走遍天下
采风拾趣(三题)
2014年(72岁作品)
小蜗牛的蝴蝶梦
沈郎樟与半亩方塘
石狮三城雕
从仙耙溪到白水洋
水韵涵江
从梅溪口到太平洋
长征,从这里出发
后记
《策杖走四方》:
瓷都的色彩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色彩,是城市的霓裳。
以某种色彩为主旋律的城市交响乐,总是让人一曲难忘。比如,朝霞中,金色的布拉格;海风中,蓝色的突尼斯小镇。当飞机降临瑞士的苏黎世时,夕阳下,从无数或圆或尖或方的屋顶上,所反射上来的橙红色,闪闪烁烁,影影绰绰,犹如一幅点彩派油画,那种蒸腾上升的暖意,让人铭心刻骨。
山城德化也不例外。当我第一次来到戴云山中,第一眼看见古老而又年轻的瓷都时,立刻就被它独特的色彩征服了。
那是在凤凰山麓,在德化陶瓷学院——这是在全国两千多座县城中,罕见的一所冠以县名的学院。作为瓷都人才的摇篮,其崭新的校舍,既包含各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师生公寓,也包含从成型、车模、制模、彩绘、拉坯、烧成到材料加工等陶瓷生产全套工艺流程的实训车间,其所有建筑物外墙的立面,却只有两种颜色——红色,白色。多么简单、多么纯净、多么亮丽的两种颜色!而正是这红白两色的交错、叠加与对比,勾画出整座校园建筑群的线条与轮廓:高与低、圆与方、凹与凸、曲与直……远远望去,如同一片白色的云海,在波澜起伏中托起一轮红日,蒸蒸日上,蓬蓬勃勃!是的,红与白,两种颜色。红色,让人想起瓷窑里熊熊燃烧的炉火,据说,它从古至今,已燃烧了数千年。白色,让人想起在烈火中诞生的德化瓷器,它早已通过蓝色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全世界……感谢深谋远虑、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师们,他们用最简单的红白两色,锻制成一把钥匙,为在学院就读的莘莘学子——未来的工程师、工艺师与瓷雕艺术家们,同时,也为从外地来参观的我,开启了瓷都艺术宫殿与历史文化长廊的一扇大门。
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遍布德化全境的一种泥土,一种“以白为贵”的泥土。千年,万年,或亿万斯年?高高的戴云山怀抱着它,密密的森林庇佑着它,潺潺的溪涧滋养着它,阳光、月光、星光,连同亚热带的和风细雨轻轻地抚摸着它,也许,还有远古时期山奔海立、水深火热的种种地质运动,终于,使它成为一种饱含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矿物质的瓷土,一种举国罕见,唯德化所独有的优质瓷土。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的先民就发现了它的价值,从此,它就成为历朝历代陶瓷业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为瓷都的巍巍大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当然,瓷土之白,与瓷器之白,不可同日而语。
瓷土再白,它也照样只是一种泥土。要让原始的,质朴的,粗粝的,充满野性的瓷土,变成细腻的,光洁的,精致的,充满人性,乃至人性与神性交相辉映的瓷雕艺术品,其间,不能没有人类文明的照耀、催化与升华。而人类文明最初的使者,便是火,熊熊燃烧的烈火,这一点,当我走近屈斗宫古窑址时,感受就更真切了。
作为世界串窑的始祖、中国宋元时期古瓷窑的代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古瓷窑,如今,它十分谦逊地隐身在县城一所中学的校园里,藏匿在一幢最具闽南民居特色的红砖古厝中。当我尾随主人推开厚重的木质大门,随着门闩在木臼中发出一阵艰涩的旋转之声,我立刻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全身心都有一种灼热的感觉。那就是火,永不熄灭的人类文明之火!尽管,从这里出土的数千件文物早已另存他处,呈现在我眼前的,只剩一条长长的,依山势而上升的古窑址废墟,散落着几件匣钵、支圈和宋元时期瓷器的残片,但我,依然能听见柴火在毕毕剥剥地燃烧,炉火在烈烈扬扬地翔舞,每一个晃动的人影,每一个赤裸的躯体,每一块鼓胀的肌肉,每一滴飞溅的汗珠,全都是通红通红的,红得那么热烈,那么庄严,那么神奇、神秘而又神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