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价值观转变上。社会矛盾的集中显露与利益分化的复杂交织,使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持久、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就指出了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和重要“稳定器”。顺利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必须着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陈静,1962年l1月5日出生,女,汉族,中共党员,法学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学术带头人,黑龙江省文化名家。中国科社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建设、政党理论与实践:主持承担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问题”,还承担多项省社科规划课题及省主要领导圈批课题。出版《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及其开放性研究》《党的先进性教育及其成效检验研究》等著作。担任《黑龙江文化蓝皮书-2007文化事业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家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笔的三份研究报告获得省委书记批示。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获第14届省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导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价值 (5)
三、研究方法 (6)
四、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 (6)
五、研究主要内容 (l l)
第一板 块扫描当代社会价值观
第一章 价值多元论 (15)
第一节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表现 (15)
一、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形态 (16)
二、群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形态 (2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根源 (27)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 (28)
一、从集中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型 (31)
三、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32)
四、从封闭文化到开放文化的嬗变 (34)
第二章 价值冲突论 (38)
第一节 价值观念的冲突 (38)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38)
二、计划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43)
第二节 价值实在的冲突 (47)
一、个体主义价值与集体主义价值的冲突 (47)
二、功利性价值与非功利性价值的冲突 (50)
第三章 价值选择论 (54)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主流价值观 (54)
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55)
二、坚持自由的价值取向 (58)
三、坚持公正的价值取向 (61)
四、坚持法治的价值取向 (62)
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65)
第二节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确立主流价值观 (67)
一、传统文化中“易”的思想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68)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 (69)
三、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思想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70)
四、传统文化中的自强、忧患思想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 (71)
五、传统文化中的荣耻思想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 (73)
第三节 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参照确立主流价值观 (74)
一、科学精神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4)
一、民主精神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待色社会主义 (76)
三、创新精神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8)
四、法治精神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0)
第二板 块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章 价值信仰论 (85)
第一节 价值信仰与灵魂铸造 (85)
一、价值信仰是主体对思想的尊崇和信服 (85)
二、解决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89)
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多元思潮 (94)
一、在多元思潮中确立指导思想 (94)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97)
三、在多元文化挑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0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与指导地位 (102)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102)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06)
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108)
第五章 价值共识论 (111)
第一节 价值共识与理想信念 ( 111)
一、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 (111)
一、价值共识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基础 (114)
三、在理想信念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 (116)
第二节 共同理想与精神家园 (119)
一、守望精神家园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120)
一、构筑共同理想是维系社会力量的纽带 (122)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2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经验 (12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12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13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 (136)
第六章 价值凝聚论 (140)
第一节 价值凝聚与精神支撑 (140)
一、精神支撑创造生命奇迹 (141)
二、价值凝聚增进民族国家活力 (143)
三、中国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5)
第二节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151)
一、爱国主义既是朴素情感又是理性行为 (151)
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晶的新时期民族精神 (155)
三、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需要弘扬民族精神 (161)
第三节 改革创新与时代精神 (162)
一、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163)
二、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的新时期时代精神 (165)
三、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需要培育时代精神 (170)
第七章 价值规范论 (172)
第一节 价值规范与社会进步 (172)
一、价值规范是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173)
二、价值规范与社会进步的间距性和一致性 (177)
第二节 价值规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182)
一、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规范体系的荣辱观 (182)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基础 (186)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道德评价 (189)
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评价标准的荣辱观 (190)
二、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尺度的荣辱观 (192)
第三板块 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八章 价值核心论(197)
第一节 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97)
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哲学问题 ( 198)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200)
三、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203)
第二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5)
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5)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09)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5)
第三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和”的中国价值共识 (217)
一、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价值共识 (217)
二、作为当代中国价值共识的“和”理念 ( 220)
第四板块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九章 价值引领论 (227)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塑造价值灵魂 (227)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7)
二、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素养 (231)
三、全面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 (232)
第二节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价值认同 (233)
一、用改革开放成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识 (233)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理论共识 (236)
三、用申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制度共识 (240)
第三节 用爱国主义构建价值中枢 ( 245)
一、在祖国困难的时候为国分忧 (245)
二、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尽职尽责 ( 246)
第四节 用改革创新增强价值活力 (247)
一、勇开观念变革先河 (248)
二、适应价值观念的时代召唤 (249)
三、以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250)
第五节 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构建价值基础 (251)
一、用爱国主义构建国家道德体系 (252)
二、用诚信建立社会道德共识 (256)
三、用“好人”创建个人道德规范 (258)
参考文献 (260)
后记(264)
第一章 价值多元论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文化的融会与交流,带来整个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反映到意识上的重要表现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指在共时态上无论是在个体精神世界还是在群体精神世界中,都存在着的多种价值追求。鉴于目前对价值观内涵理解的不同,在探究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形态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本书所使用的“价值观”内涵。第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是同一概念,既包含对某一类价值关系比较零散的理性思考,也包含对某一类价值关系化、理论化的概括。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概念。“价值观”是比“价值观念”更为抽象的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属于哲学层次;是与自然观、历史观同等程度的理性认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价值观念。本书在上文介绍的第一种观点的意义上使用“价值观”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