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作者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行文秀雅,具有说服力……这本富有创见的图书果断地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旧日争论,证明了掌握中国1945年时命运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手中,而不是美国人。
——《外交事务》
如果你想阅读一本关于这个关键时期的书籍,伯恩斯坦先生的著作就是了!
——《华盛顿时报》
相当刺激……它是一个及时的分析,能够为眼下美国重返亚洲的现实提供借鉴。
——《出版家周刊》
作者:(美国)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译者:季大方
理查德·伯恩斯坦,现居于纽约,记者、文化批评家和评论员,曾为《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驻亚洲和欧洲的通讯记者,并且也是《时代》杂志北京办事处首位主任。他撰写了很多有关中国与亚洲的书,如《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合著),《最终之旅》(Ultimate Journey,《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走出忧伤》(Out of the Blue,《波士顿环球报》2002年度好书)等。
译者简介
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等,撰写及翻译著作十余部。
临近2013年年底,中国沿海的一片水域因一个新奇的庞然大物的出现而立刻成为万众瞩目之地。这是一艘航空母舰,从乌克兰购买,在青岛港翻新,被称为“辽宁”号。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艘这样的巨舰,因此,尽管不能像在世界各大洋任意巡弋的美国航母那么迅捷,那么强悍,但也标志着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标志着将其力量投射到远离中国海岸的水域的意图。
对此,美国自然兴趣盎然,当“辽宁”号在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护航下驶向国际水域时,美国出动了一批舰艇贴近观察。其中一艘美国导弹巡洋舰,“考彭斯”号,几乎与一艘迎面接近、“咄咄逼人”地横阻其船头的中国舰艇相撞,双方都对对方的行为做出了愤怒的评论。
美国国防部长称中国的行动“不负责任”,中国则通过新闻媒体宣称“考彭斯”号非法闯入中国在南海宣称的“禁航”区内。中国声称拥有几乎整个南海,尽管这种说法不为美国或其他亚洲国家所接受。中国报纸《环球时报》警告说,中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而且“不能因为它过去不能够主张它的利益就意味着它已经放弃了这个权利”。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美之间就在公海上发生过另外一些对峙事件,这是因为中国表明其长远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在东亚和西太平洋的主导力量。
但对于历史学家而言,中美关系发展到目前的最新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与过去历史的紧密呼应,特别是由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所采取的行动,警告美国勿再插手,阻止美国在亚洲行使它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力量。在这类行动中,最重要也最知名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当时,中美双方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卷入了大规模的敌对行动。但与朝鲜战争相比,美国与共产党中国之间的第一次武装对峙要早五年发生,那个事件发生在中国港口城市天津和古老帝国首都北京之间的一条道路上。美国海军陆战队小分队当时正在那条尘土飞扬、绿树成列的道路上执行巡逻任务。
时间是1945年9月,抵制日本侵占中国大部领土达八年之久的惨烈抗日战争,刚刚在几周前结束。美国派遣了海军陆战队到中国的北部海岸去帮助维持当地秩序,并协助中国的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重新夺回其先前被占领土。但是,在战争期间曾热烈欢迎美国军队、外交官和记者的中国共产党人,现在却根本不想让美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愤怒中双方交火射击,各有死伤和俘虏,其中包括一些正在搜集共产党人不想让他们拥有的情报的人员,他们的使命与近七十年后“考彭斯”号所从事的使命相同。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1945年标志着美国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对抗的起源,双方的关系就像反复发作的疾病一样,不断受到困扰,又不断得到恢复,即使曾经有那么几个阶段,双方关系打得火热,高调宣称共同利益,似乎在此期间,过去的猜疑和仇恨已经被永久摒弃。这是一种自行其是的奇特的对抗,因为几十年来,中国和美国似乎从友好合作中得到的好处比从冲突中得到的要多得多,譬如贸易和投资,共同应对环境恶化、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1945年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于从天津到北京的公路上发生冲突之前,美国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不但在抗日战争中互相合作,并且还热情洋溢地谈到了有关未来的宏图伟业,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将被用于其中以帮助中国摆脱贫困。
当然,这种好事并没有发生。双方在1945年年初似乎还很轻松愉快的心情逐渐恶化,早先常有的宴会、祝酒词和友谊的声明被武装冲突、相互指责,以及特别是来自共产党人愤怒表达的永久且不可避免的敌意所取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中美之间最近的竞争都起源于那一年,但这种敌对的模式正是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结束前后几个月里,其后果便是先后发生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恶战。
这种模式是否可以避免?事情是否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对1945年所发生事件的记载中找到。对于中美两国而言,1945年是个转折点,在未来的岁月里,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这个星球的影响,比任何其他两国之间的关系都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