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李延保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巨变,造就了三位世纪伟人。中山大学的创办人孙中山先生站在中国百年进程的最前列,是全中国人民尊敬与爱戴的第一位世纪伟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至1925年3月12日),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中山先生”。先生的诞辰日是中山大学校庆日,去世时间是中国的植树节,表明新中国继承先生遗志,完成先生未竟事业。
中山先生出生于晚清,封建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孙先生曾经沿着改良的线路,上书李鸿章。在改良希望化为泡影之后,逐步走上职业革命生涯。他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毕生都在为民主共和、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奋斗”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他屡败屡战,从不气馁。尤其是他晚年意识到培养军事人才和建设人才的重要性后,便于1924年先后创办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即现在的中山大学)。
中山先生非常重视革命人才的培养,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山大学前身院校——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从1月27日开始到8月24日,他利用每个星期天到中山大学礼堂演讲三民主义。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就是民有、民治、民享。所谓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中山先生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有志于革命的仁人志士的追随,如孙中山的私人秘书黄昌谷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黄昌谷(1890年6月28日至1959年12月6日),字富廷,号贻荪,湖北省蒲圻县新店泉坑垄(今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冶矿硕士学位,应聘到美国哈壳冶炼公司从事研究。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黄昌谷闻讯后,放弃在美国的工作,于1920年回国,到广州找到孙中山,经孙中山介绍至惠州的石井兵工厂担任工程师。1923年,在平定陈炯明的叛乱后,孙中山回到广州任陆海军大元帅,黄昌谷随孙中山回到广州。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三民主义期间,黄昌谷每次均随孙中山前往,并速记其演讲内容,随后校译、整理并发表。1924年国立中山大学档案之中,演讲记录人有多处可以看到黄昌谷的名字。黄昌谷参与筹建中山大学,受聘中山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讲授“三民主义”及钢铁等课。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总论,三民主义从1905年推出开始,就不断完善。这当中既有中山先生的心血,也有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多次校注的贡献。
邹鲁记载:“演讲时,黄君昌谷笔记,笔记誊清后,总理命我读校;并嘱我除将笔记之文字校正外,如有意见,不妨尽量参加。”“每次誊清的演讲稿,先由笔记人呈送总理。总理看了以后,就叫人送给我校读。虽然总理屡次吩咐我,除文字校正之外,如有意见,不妨尽量参加,但是对于总理的理论,事实上我的确不能赞一词。不过遇见笔记错误和遗漏的地方,以及偶有所见,我便用一个签注条,贴在上面,以供总理参考。我读校讲稿的时候,先将总理交来黄先生所录每次演讲的笔记,大体阅读,核与总理所讲的原意,是否相符。如有不符的地方,则用另纸录下,或改正,或补充,或删节,往复诵读,必至大致不差,方再逐字逐句读校,而为文句上的润饰。直到文理已无瑕疵,我更将全篇细读,作最后的改订,至自认完全惬意始止。然后将修改增删的部分誊清,签注贴上,送呈总理亲核。总理对于我的签注意见,若予采纳,则亲笔在稿上修正。修正后,再命我读校。我读校如前,再呈总理。总理复修正后,又命我读校。我复校读如前,必至总理完全认为妥适而后止。总理在修正笔记及核定签注意见的时候,对于演讲的原意原文,亦往往有增删。所以最后的定稿,不但在字句方面,就是在意义上亦有出入的地方。”演讲稿先在《中国国民党周刊》上发表,后于1905年3月底以《民族主义》为名出版单行本。孙中山于3月30日为单行本作序。在单行本和周刊上发表的,先生看到有错误,就即刻予以更正。
中山大学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首先因为她是由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为把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思想贯穿到人才培养之中,邹鲁在读校三民主义的同时,还将三民主义列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国民党“一大”开放办会,共产党及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会议,将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大环境和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研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并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从只有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系统演讲三民主义,距今已经90年了。今天重温三民主义有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毛泽东说:“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所高校就是一部历史,而且是一部延绵不断正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有文化的积淀,有高校的传统,还有呈现高校个性、品格的校园人文精神。值此中山大学90年华诞之际,本书收录的中山先生的演讲,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山大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中山先生创校之初衷。大学是永恒的,由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山大学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贯穿大学历史的是它的文脉、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感谢本书编者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山大学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2014年6月6日
作者李延保,数学系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教育部巡视工作特聘顾问。
自 序
自《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书出版之后,予乃从事于草作《国家建设》,以完成此帙。《国家建设》一书,较前三书为独大,内涵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五权宪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国防计划》八册。而《民族主义》一册已经脱稿,《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二册亦草就大部。其他各册,于思想之线索、研究之门径,亦大略规划就绪,俟有余暇,便可执笔直书,无待思索。方拟全书告竣,乃出而问世。不期十一年六月十六陈炯明叛变,炮击观音山,竟将数年心血所成之各种草稿,并备参考之西籍数百种,悉被毁去,殊可痛恨!
兹值国民党改组,同志决心从事攻心之奋斗,亟需三民主义之奥义、五权宪法之要旨为宣传之资,故于每星期演讲一次,由黄昌谷君笔记之,由邹鲁君读校之。今民族主义适已讲完,特先印单行本,以饷同志。惟此次演讲既无暇晷以预备,又无书籍为参考,只于登坛之后随意发言,较之前稿遗忘实多。虽于付梓之先,复加删补,然于本题之精义与叙论之条理及印证之事实,都觉远不如前。尚望同志读者,本此基础,触类引伸,匡补阙遗,更正条理,使成为一完善之书,以作宣传之课本,则其造福于吾民族、吾国家,诚未可限量也。为大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文明路中山大学礼堂孙中山像两侧悬挂“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去,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来”的对联,作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座右铭。孙中山先生要求学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中山先生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中大的学子。他亲笔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中大办学的理念和治学的传统。
中山先生的足迹遍布中山大学及前身院校。先生学医的南华医学堂是中大医科的一脉;先生先后三次到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南校区)视察、演讲。从演讲的系统性、密度看,中山先生1924年18月在文明路中大礼堂的演讲,无疑创造了他在中外演讲之最——最系统、密度最高。中大的历史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广东高等师范在原贡院旧址兴建,斯文一脉相承。中大医科的源头之一——1835年的眼科医局,是中国最早的西医之一。西方在华教会创办西式学校,广州康乐村岭南大学便是其中一所。1924年,孙中山先生将当时广东几所公立学校——广东高师、法科大学、农业专门学校合并筹建广东大学。1925年广东公医医科大学并入广东大学,孙先生去世后更名为中山大学,到1949年已成为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拥有大批名师、教授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将工、农、医、师范等学科整建制地分出成为独立的学校,老中大文理学科搬到康乐园,同岭南大学等校的文理学科合并成为中山大学。因此,在我们中山大学的血脉中流淌着来自广东高师、法科大学、农业专门学校及岭南大学等校的血液,同样,在广东的其他许多学校,都和中山大学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中大90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大革命时期,中大的熊锐教授、学生毕磊为革命而牺牲,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鼓舞着一代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大“革命性”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抗日战争初期,中大进步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教育民众,扩大抗日救国力量,其中就包括中大老书记、老校长黄焕秋同志和广东省老领导曾生、杨康华同志等。康乐园内的岭南大学,早期为教会所办,随着反对教会教育与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岭南大学于1927年率先收回国人自办,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早年加入兴中会,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追随者,也是中山先生的挚友。中山先生曾三次莅临康乐园,在今天的中山大学校园留下永恒的印迹。岭大的校友中不乏爱国志士,其中包括兴中会领导人之一陈少白和欲炸两广总督而被捕牺牲的史坚如烈士。1925年岭南学生300多人参加反英示威游行,其中区励周老师、许跃章同学在沙基惨案中遇难。今天康乐园中的惺亭和中心区的几棵大树就是当年为纪念史坚如烈士和在沙基惨案中遇难的师生而兴建和种植的。90年来,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山大学70周年校庆时题写的“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做出更大贡献”,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从一开始就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邹鲁主政广东大学时常以中山先生“要革命不能不读书”的话来勉励学生,强调“革命非有学问不可”,并注重抓好教学、科研两项工作。1933年重新修订的《国立中山大学组织大纲》,确立“以阐扬三民主义,研究高深学问,培植专门人才,发展社会文化为宗旨”,突出了教学、科研两大中心工作。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陈寅恪、姜立夫、傅斯年、顾颉刚、钟敬文、王力、杨成志、鲁迅、郭沫若、冯友兰、赵元任、周谷城、俞平伯、成仿吾、吴玉章、张申府、郁达夫、许德珩、陈焕镛、梁伯强、马思聪、王亚楠、陈国达、洪深、李达、卢鹤绂、梅龚彬、商承祚、容庚、梁方仲、蒲蛰龙、高兆兰、柯麟、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许崇清、张云、陈序经等前辈“重视学术、讲求科学性”,营造出一种求新务实的学术气氛,为我们留下了“科学性”的优良传统。
民国十三年三月三十日
孙文序于广州大本营
(大元帅章)(孙文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