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技术》是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在总结近年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既分析了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又介绍了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多年来在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实验方法和测试经验。全书共7章,包括绪论、泄漏污染物迁移过程表征参数测量技术、实验材料的物性测量、多孔介质模型阻力系数测量技术、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二维可视化实验技术、常温环境下埋地输油管道泄漏传热测量实验技术、冻土条件下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三维实验技术。全书配有大量的图表,便于读者理解。
《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技术》凝炼了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所有成员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从事埋地输油管道泄漏实验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对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一方面我国开发新的油气田和挖掘老油气田的产能,扩大国内的自身供应量,并实施“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北油南下”等战略,解决国内油气供应不平衡的现状,另一方面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现已建成中哈、中俄输油管网以解决国内生产总量和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管道运输也已经成为继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是能源输送的大动脉。我国油气管网的大规模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40多年来随着全国各地油气资源被不断地发现,油气管网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超过15万km。
随着油气管道运行时间的增加,由于管道缺陷、管道腐蚀、管道磨损以及人为在管道上开孔盗油等因素导致泄漏事故时有发生。油气管道泄漏严重干扰了能源的正常输送,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石油的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其对土壤和生物造成的生态破坏是难以修复的。埋地输油管道破裂后,泄漏的石油污染物流入土壤中,而其流动传热规律是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检测和石油污染物后期修复的基础,该过程属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问题。本书作者多年来对油气管道泄漏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的热质耦合传递特性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扩散过程的二维和三维实验装置,测定了实验用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和污染物的黏度,并实现了冻土环境、变流量、变温度的泄漏模拟实验。在撰写过程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附有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以达到内容充实、新颖、实用。
本书凝聚了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所有人员近10年的心血,部分成果得到了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油气管道泄漏介质光谱特性及其对激光检漏影响研究”(编号:2015D-5006-0605)、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下输油管道泄漏过程中多相流动及热质耦合传递特性研究”(编号:513060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油气管道泄漏污染物光谱特征及其地面红外传输机理研究”(编号:2014M560246)等多项科研项目资助。同时,本书部分章节内容得到了毕业于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的研究生王宇、郭恩玥和刘洋等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作者李栋副教授,张云斌副教授,王树伟副教授,吴国忠教授,齐晗兵教授等均具有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并一直从事油气集输系统传热传质的相关科研研究,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本书各章的撰写分工如下:李栋副教授撰写第1、5章,张云斌副教授撰写第2章,王树伟副教授撰写第3、4、6章。全书由吴国忠教授统稿,齐晗兵教授审稿。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得到了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热能工程学科)资助资金,在此表示谢意。
限于作者水平,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第1章 绪论
1.1 油气管道泄漏的危害及检测方法概述
1.2 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研究现状
第2章 泄漏污染物迁移过程表征参数测量技术
2.1 压力
2.2 湿度
2.3 介电常数
2.4 温度
第3章 实验材料物性测量
3.1 供试流体(白油)
3.2 多孔介质
第4章 多孔介质模型阻力系数测量技术
4.1 测量方案
4.2 测量原理与过程
4.3 测量结果分析
第5章 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二维可视化实验技术
5.1 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
5.2 单相介质二维迁移可视化实验
5.3 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常温环境下埋地输油管道泄漏传热测量实验技术
6.1 相似理论基础
6.2 埋地管道泄漏传热实验装置设计
6.3 埋地管道泄漏传热实验研究
6.4 实验误差分析
第7章 冻土条件下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三维实验技术
7.1 三维实验装置
7.2 单相介质泄漏三维实验
7.3 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影响因素分析三维实验
7.4 污染物残留实验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