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书通《易》、《书》、《诗》、《礼》、《春秋》、《小学》诸志,以阐述经学古今之流变而考论其得失,翔实精深,实为研究中国经学的要籍。主要内容包括:总志开篇;周易志第二;尚书志第三;诗志第四;三礼志第五;春秋志第六;小学志第七。
本书分上、下二编,上编论述社会史料研究法,系统阐发史料考订与事实编比的理论;下编论述社会史研究法,详解社会史的著作法及相关问题。举凡历史学和历史研究的概念、原理、系统、研究步骤和研究方式等,本书皆有涉及并做深入论述。本书虽以西方理论为依据,却做到了尽量与我国传统史学理论相结合,所举例子亦多见我国史事,可见作者融合中西史学之努力。
钱基博(1887—1959),字子泉,自号潜庐,又号老泉,江苏无锡人。著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古籍举要》、《钱基博国学必读》等。
自序
总志第一
周易志第二
尚书志第三
诗志第四
三礼志第五
春秋志第六
小学志第七
《钱基博:经学通志》:
然勘验崇义书之宫室车服等图,与郑注多相违异。欧阳修《集古录》讥其簋图与刘原父所得真古簋不同。朱子亦讥其丑怪不经非古制,是宋代诸儒,亦不以所图为然。然其书搜采诸家,具有来历,当不尽出杜撰也。梁正题阮谌《图》,讥其不案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不必以违异郑注独讥聂崇义此图矣。自唐之孔颖达、贾公彦疏章郑注以成《三礼正义》,而礼学久定一宗。顾宋儒好创新解,故相违异,而始作之俑者,当推临川王安石介甫。贾公彦以前,说《周礼》者明典制;王安石而后,说《周礼》者阐义理。神宗时,诏置经义局,撰《书》、《诗》、《周礼》三经义,皆本王安石说,惟《书》、《诗》皆出其子雾元泽及诸门弟子手,独《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出安石自为。虽训诂多病穿凿,然依经诠义,如所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皆具有发明。后来儒者或訾安石以周礼坏宋,而于是书终不废采用也。《新经》既行,诵习者夥,然而阐明其说,著书传后者,仅见福州陈祥道用之之《礼书》一百五十卷及王昭禹之《周礼详解》四十卷二家而已。祥道之书,贯通经传,论辨精博,缕析条分,间以绘图,唐代诸儒之论,并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惟掊击郑注,或来訾议。然祥道本王安石之徒,安石说经,既创造新义,务异先儒,然则祥道之排斥旧说,故是师法然尔,何有于郑注哉?至王昭禹未详何人,而撰《周礼详解》,训诂皆用王安石,倘亦安石之徒?然其阐明经义,推究得失,则有不尽同于安石之学,而足订《注疏》所未逮者。既长乐杨时中立撰《周礼辨疑》一卷,则攻安石之《周礼新经义》者也。南渡后,临川俞廷椿寿翁撰《周礼复古编》一卷,大指谓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其羡者皆取以补《冬官》,凿空臆断,殊嫌无据。然自是说《周官礼》者遂有《冬官》不亡之一派,斯可特笔也。初,神宗相王安石,尊《周官礼》,而《仪礼》罢废,学者不复诵习。迄南渡,孝宗之世,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始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冠以《目录》一卷,载大小戴、刘向篇第异同,而永嘉张淳忠甫实为之校定,撰《仪礼识误》三卷,其所引据,有周广顺三年及显德六年刊行之监本,有汴京之巾箱本,有杭之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惟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此实不能无蔽。然是书存。而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旧椠诸本之不传于今,亦借以得见崖略,其有功于《仪礼》,诚非浅鲜也。自是《仪礼》之学渐盛。而庐陵李如圭宝之撰《仪礼集释》三十卷,一宗郑注,而旁征博引以为之释,出入经传,多发贾公彦《疏》所未备,而别出《纲目》一卷,以明章句之旨,又为《释宫》一卷,以考宫室之制,而《释宫》之作,尤为礼家之所不可缺,何者?盖古者宫室皆有定制,历代屡更,渐非其旧,如序、楹、楣、阿、箱、夹、牖、户、当荣、当碑之属,读《仪礼》者倘不能备知其处,则于陈设之地,进退之位,俱不能知,甚或以后世之规模,臆测先王之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