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盈碧莲花:诗词中的燕京寺庙》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前世今生。所有资料或经亲临现场考察所获,或查阅浩繁卷帙所得,或从古代名人诗词中打捞。然后经一番提要钩玄,去伪存真,爬梳整理成书。
苍松翠柏簇拥下,香烟缭绕中气势恢弘的寺庙;巍峨的城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典雅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这座世界名城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东方风韵。
寺庙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金色界中兜率景”,其庙寺建筑、佛神雕像、碑文石刻、供奉神器、浩瀚经卷等,皆具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经典。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演变,陆续出现由信仰者组织的宗教组织、专职人员和教阶体制。各宗教还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
从中国的历史看,宗教一直被统治者利用,以巩固政权、族权、神权和王权。它既是统治者强加于被统治者的一种秩序,又和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紧密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状态,并决定了中国哲学以道德、人伦为中心的特色。
六朝古都北京,经历了汉、契丹、女真、蒙、满几个民族的统治,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隋唐时佛教传入北京,出现许多佛教寺庙,广布市区和西山风景区。辽、金、元皇帝大兴土木,修建行宫的同时,寺庙也鳞次栉比。如辽道宗成雍七年(1071年),为奉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的佛牙,在京西山修灵光寺并造塔。明朝皇帝定下儒、释、道“三教合一”治国思想,动用巨资营建寺庙百余座,比辽、金、元三朝建寺庙的总和还多。至清乾隆间,受汉文化熏陶影响,清皇室也尊崇佛教,燕京佛教梵刹遍布宫苑、街巷、山林。上至朝庙,下到百姓,几乎户户礼佛,家家诵经。僧侣人数众多,逢年节或丧葬,大都请其做法会。每岁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举行孟兰盆会,备百味饮食,供十方僧众。又有放焰口临河祭送法船并放河灯等活动,热闹非凡。
道教乃本土宗教,四世纪初,佛教入北京之前,道教已很活跃。金、元时为燕京道教鼎盛之期,出现全真、大道、混元、太一、正一等教派。元时道教首领为丘处机,最大的道观为西便门之白云观。明嘉靖皇帝放弃朱元璋定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治国思想,而独推崇道教,并造大高玄殿,供奉道家玉皇大帝和三清像,在该殿东北,还选一间“象一宫”,供奉着以嘉靖皇帝真人形象塑立的“象一帝君”。全国纷纷响应,遂有供奉太上老君、关圣帝君、碧霞元君的道观出现。其祭祀活动也颇多,如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正月初二祭财神等,清康乾之后,皇家重佛教,道教渐衰落。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断发生变化。到清晚期,北京人对佛、道的区别渐渐模糊,往往神、佛不分,有神必尊,有佛就拜,满足某种个人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心理上得到调适,这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另外,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个文明的民族。
旧时,人们打量世界和生命本身,却不识其庐山真面,宗教经典为人们说出天上人间的秘密,承诺要带领人们度尽一切苦厄,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去。于是多少年来,“春鸟声声佛,莲花朵朵开”,香火缭绕,祷声一片动燕京。据统计,北京之寺、庵、观、宫、祠、庙最多时达一千六百多座。
从存在的角度,从物质的意义上认识宗教现象,芸芸众生拜神悟禅,其正信更多的是求取心灵的宁静、安定。人们相信宗教能帮自己求取的正是一颗涅槃的妙心,一颗宁静、圆满自在的心。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深受读者好评的“民国清流”系列:《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序
卷一
梵阁荛荛一倚阑
——报国寺 元植二松及窑变观音
鱼山清梵向谁听
——护国寺 赵孟頫撰书《演公碑》
未应佛塔被魔灭
——白塔寺 乾隆藏宝于塔刹
香火何如好弟昆
——隆福寺 最热闹的庙寺
十丈红尘过雨清
——智化寺 禄米仓及宦官王振
石塔参差御苑西
——双塔寺 僧人姚广孝密与燕王朱棣定策起兵
《心经》相见问无恙
——鹫峰寺 栴檀佛与唐《心经》
头白僧伽破禅寂
——拈花禅寺 与拈花寺每开博学鸿词科雅聚之所
天花如共妙香来
——长椿寺 九莲菩萨像
古板苍苍有经开
——弘慈广济寺 旃檀佛与明版《大藏经》
犹见僧楼一树花
——宏善寺 “三妙”与“三绝”
泥多莫食报恩井
——报恩寺
隔城绕川听钟声
——觉生寺 永乐大钟从万寿寺移该寺
一偈一米广化寺
——广化寺 元僧人诵经积米建寺
掘地得钟日天庆
——天庆寺 罗汉绘像十六卷
寺门东接禁城阴
——花市卧佛寺 明正德铸铁钟上称妙音寺
香光居士《成道记》
——明因寺 贯休《十六罗汉图》董其昌《成道记》石拓
高临孤塔看云飞
——天宁寺 与舍利塔释迦牟尼佛骨与三千六百铎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香盈碧莲花:诗词中的燕京寺庙》:
魂来沧海鬼犹雄
——悯忠寺 宋使臣不食而死
悯忠寺后改名法源寺,在广安门外,采师伦《重藏舍利记》称寺在广宁门城东内百步,即今菜市口西南烂面胡同西。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诏令立寺。《重藏舍利记》碑,时存悯忠寺,于会昌六年(864年)九月立。
寺内有两塔。高可十丈,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安禄山,以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守圭赏识,养为义子。后以战功任平卢兵马使等职,又取得唐玄宗及杨贵妃的宠爱,逐日升迁,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在范阳(今涿州)举兵叛乱,南下攻入少阳称帝,国号燕。其部将史思明攻占河北十三郡,后也称帝,国号大燕,立都北京,史称“安史之乱”。后二人皆被各自的儿子所杀。
寺内原有景福元年(892年)碑,记“大燕城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可与安史建悯忠寺塔互证。明正统间,改为景福寺,也缘此。
又据《宸垣识略》载:“唐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为哀忠墓。又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中有阁。”
所谓“唐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系指唐太宗于贞观年间发动的对高丽的战争。
悯忠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庑组成,因殿宇“究极伟丽”,世有谚云:“悯忠高阁,去天一握。”
悯忠堂藏有残破的苏灵芝书宝塔颂、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辽大安间《观音地宫舍利函记》及金大定间礼部题名记诸碑,皆足资考证。
清雍正九年(1731年),发帑重修,赐额“法源寺”并御书联额,又御制法源寺碑,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励守万奉敕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重修,有御书《心经》碑。
元张翥《登悯忠寺》诗,发悯忠之幽情:
百级危梯溯碧空,凭栏浩浩纳长风。
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
事往前朝僧自老,魂来沧海鬼犹雄。
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
张翥,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有《蜕庵集》,诗风“雄浑流丽”,而词也工稳宛曲。由此诗可见一斑。
清魏之琇《游悯忠寺》诗:
琳宫深邃柏苍苍,忏佛台因古国殇。
妙法有源逢圣世,孤忠堪悯惜唐皇。
老僧戒约温而厉,游客诗情慨以慷。
莫向残碑说安史,景山鼙鼓更凄凉。
在悯忠寺,曾发生过南宋使臣至燕京不食而死的故事。
南宋官吏谢枋得,曾任建康(南京)考官,因抗元流亡建宁(今江西上饶),以卖卜教书为生。后被魏天祐强迫为使官,北至元大都。谢枋得“问谢太后攒所及赢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卧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有曹娥碑,泣日: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不食而死。明景泰中谥日文节”(《宸垣识略》)。曹娥,在江南名声甚大,相传在汉代,十四岁女孩为寻找其溺水父亲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江。于是浙江上虞一带,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以祭祀这位孝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