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伴随黛西·古德威尔·弗莱特诞生的,是母亲因惊厥去世,而她被邻居弗莱特太太收养。自此,从儿童、妻子、寡妇、母亲到老妇,黛西不断转换她的身份,却始终充满困惑和无力感。她倾听和观察,用丰富的想象力,成为自己出生、死亡和其中一些令人不安的错误的见证者。《斯通家史》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女人一生的故事。黛西活到九十多岁,她的生活多少与那个时代的情况是相符的。
1.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布克奖提名小说
2.与艾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齐名卡罗尔·希尔兹代表作
3.勾勒幸福的作家希尔兹为普通人著书立传,为女同胞摇旗呐喊
4.一个女人的私密日记,一个家族的诞生与覆灭
5.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快乐得淋漓尽致,悲伤和孤独也真真实实
6.女儿、少女、妻子、母亲、寡妇……被贴上标签的女性,也有抗争的权利
创作《斯通家史》的两年,是我写作生涯中最愉快的两年。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不知道这一重要问题究竟是什么) 。自确定了小说的框架结构之后,我就一直义无反顾地往下写。该书的框架结构是借用19世纪人物传记的传统模式,按照 出生 童年 恋爱的顺序,一直写到去世 。动笔伊始,我认为我是在写一个家族的传说,更确切地说,是在写一个家族的覆灭史。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其实我是在写一种自传题材的小说,是在写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本身的人生经历这一中心问题。我们所讲述的生活经历中有多少是真实经历的记录?有多少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有多少是凭空想象的虚构?有多少经过了加工润色或被随意抹去?在我看来,一个人讲述的个人经历中,绝大部分的实质性内容都来自于别人家族的朋友以及过路行人似的熟人对我们的印象。我想让这些想象中的声音进入小说,让它们去引导1905年于马尼托巴乡村出生的黛西·古德威尔·弗莱特。别人对我们是什么看法?正是这种大家公认的看法,有时候会悲剧性地构成一个人的人生,黛西活到九十多岁,她的生活多少与该世纪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情况是相符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最近的一百年间,时代抛弃了女性,尤其是那些未能进入公众视野的女性。我的计划是,将黛西的生命每十年左右切开一个断面,看看她在做什么。我意识到,作为作者,我的解剖刀虽有按时间顺序自动切片的功能,但仍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时刻,比如黛西性生活的开始、她的受教育时期、她的生育过程等等。作者专横而随意的态度会导致他(她)抓住一些细枝末节不放,利用一些平淡无奇的琐事,不那么真实地揭示一个人的人生。每天,当我坐下来开始写作时,我就在头脑里想象着眼前有一系列鸟巢箱。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些鸟巢箱外面再做一层箱子。黛西在做内箱她的内箱里什么也没有。她是在思考,而不是在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她所思考的那个人生是经过她人生的主体删减后的人生。我当时就感觉到,大多数女性的人生经历都是经过删减的。这就是事情的真相。作家有一个极好的习惯:写作过程中拒绝谈论他(她)的作品。但我却不厌其烦地同每个人谈这本书。我向我的好友詹妮弗·格拉汉姆询问她年迈的父亲奥尔夫的情况,她告诉了我她所猜想的父亲的思想动向以及那些想法的实质。在美术馆过道里举行的午餐会上,我向马尼托巴大学的同事们请教我想在书中使用的某些时期的短语,卢 ?莱曼教授讲到, 电影里见是1929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里的话。 (好消息我可以使用它了!) 《斯通家史》看起来仅仅像是一本私人作品。但事实上,它几乎是一个女人的私密日记。这令我大吃一惊。回过头来想想,这部私密日记的写作过程竟是多么公开啊!但我喜欢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喜欢这种口头提示与纷乱轶事趣闻的集大成。我当时觉得,写作过程乃是写作乐趣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写完最后一章时我确实相信,我写了一本令人悲哀的书。从一开始我就发现,我正向着我没有安息写去。等我终于写到那里,写到倒数第二页的时候,我实在不愿意写下那句话。我习惯于追求和谐与美好的结局。但那句话压抑着我的意识,也压抑着我的良心。最终我还是违心地屈服,交稿付印。我已经学会了在艰难的抉择中生活。卡罗尔·希尔兹2001年12月
卡罗尔·希尔兹(Carol Shields,1935-2003),加拿大当代文坛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曾先后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橘子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并两次获得布克奖提名。是加拿大当代文学史上与艾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齐名的重量级女作家。
作者前言
第一章 出生 1905
第二章 童年 1916
第三章 结婚 1927
第四章 爱情 1936
第五章 良母 1947
第六章 工作 19551964
第七章 忧伤 1965
第八章 安逸 1977
第九章 病衰 1985
第十章 去世
附录:作者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