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哪个国家的电影最受中国人欢迎?
为什么解放军《陆军号谱》封面旗帜上会有“青天白日”的徽记?
《东方红》由谁创作至今还是公案?
歌曲《你是灯塔》为何被怀疑抄袭苏联追悼歌?
《哀乐》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创作的?
…………
《老歌的发现》“发现” 的是历史的声音。其实是在讲故事之中更多地讲一些关于歌声的故事。我想,对往事的言说中加入了声音,历史更真实可感;有时候因为一首歌曲更丰富了历史的纹路和肌理。当我“听” 到自己的前辈是如何唱着歌一路走来的时候,总想着把这听觉还原出来,但是许多老歌今天只存在于歌本里,难以找到音响材料,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会尝试着用多媒体的方式做一点“朗读版”,读者只要把文章题目 前的条码扫下来,就能从手机中听到我边读边唱的声音。 好多老歌很难听到了,这本书的读者或许会欢迎这种出版形式, 我以为。
——杨浪
国家图书馆“文津奖”、香港图书奖获得者杨浪先生新作!
陈寅恪之侄陈云君先生为本书封面题字并倾情作序推荐
扫封底二维码,听老歌及重点章节朗诵!
用杨浪先生自己的话说:《老歌的发现》“发现” 的是历史的声音。其实是在讲故事之中更多地讲一些关于歌声的故事。我想,对往事的言说中加入了声音,历史更真实可感;有时候因为一首歌曲更丰富了历史的纹路和肌理。当我“听” 到自己的前辈是如何唱着歌一路走来的时候,总想着把这听觉还原出来,但是许多老歌今天只存在于歌本里,难以找到音响材料,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会尝试着用多媒体的方式做一点“朗读版”,读者只要把文章题目 前的条码扫下来,就能从手机中听到我边读边唱的声音。 好多老歌很难听到了,这本书的读者或许会欢迎这种出版形式, 我以为。
序
时光如一条永远流动的长河,在不舍昼夜的流淌中有时激浪滚滚,有时平静安然,雷电风雨都能使这条长河激动。作为万灵之灵的人,面对时光所铸的一切只有赞叹和无奈而已。在时光里人类的赞叹和无奈,从元始之初便是以喉中之声来表达的。其声渐分为高昂的兴奋和低沉的悲哀。即便到了今天,不分中西,无论男女,依然是以声音表达赞叹和无奈——一切有情的众生,包括非人类的众生概莫能外。
然而,以至今的认知,人类为诸灵之灵,固然!也唯其这个“灵”字,就灵出了真真假假。赞叹未必发自本愿,无奈有时也是作假!但虚假的赞叹是那样的激昂,有时发声者能泪流满面,而不能由衷的无奈、假作的悲哀有时令人啼笑皆非!当然,由于权力,万灵之灵的人类无法和禽兽——我们眼中的“非我族类”的动物(其实,动作们也未必不把我们叫做禽兽,只是我们听不懂它们的“语言”罢了)相比,它们可以逃离权力大的、武功强的,而我们人类想逃离也难!于是,真的无奈隐藏了,假的赞叹凸显了,为手握大权、操人生死的帝王痛哭以表假忠心;面对与权力对立的亲人的逝去,不但不能悲痛,有时还要痛骂。所以自古以来,对明君、清官、英雄的歌颂是礼赞,是清明时代的赞美;而对暴君、昏君的“颂圣”则是文人的无耻;因权势而被迫与亲人的划清界限是人类的无奈与悲哀……
我友杨浪先生,学识渊博、见识深邃,加之军旅、记者的职业优势,造就了知识分子中的许多非常知识——非常人所能领悟到,又深刻地体现一时一地,既特殊又普世的知识层面。
一昨,在老京与杨浪先生聚谈,杨浪先生袖出一本他的书稿《老歌的发现》,说是请我看看。我已拜读过杨浪先生的不少作品,对其特立独行的风格早已钦羡于心,而更感于杨浪先生的生动笔调、欢快节奏,所以我很高兴地接过了书稿,返津即拜读于灯下。书稿不太长,我一气读完,掩卷深思良久,当我看了一眼案头钟表时,才知道我捧读书稿已经有六个小时了。
杨浪先生的这本小书文短而质粹,分量之重为知者能量。我本不十分爱听歌曲,但书中记录的四十年前的歌曲,以我的年龄论都是亲历,而有的是日日充耳,所以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内容。唯其当时浑浑噩噩,不知某歌、某曲的来龙去脉,读杨浪先生此书之际,先是忘情乎今日何日之感,又有原来如此之悟,在回首不堪之中深溺了六个小时,掉一句文——“良有以也”!
书中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东方红》的创作,以及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还有哀乐由来的故事。读着这些文章,叹声随之,时光倒流,身在缥缈中宛然如也。更有趣的是在读此书时,我常常把自己拉回到四十年前,又瞬间返回今天,时间交错恍惚梦境,当时的激昂、无奈、不由衷的赞叹、不由衷的悲哀,自己真是在“贾雨村言”中过了十年!
能使读者动情是作者的本事,杨浪先生是作,更多的是让我沉重!让我不忍反思,让我不能判断!历史啊,历史!几千年可论、几百年亦可论,但几十年而且亲历之往事,则如我之愚钝而不能不沉重、不忍反思、不能判断,此正杨浪先生此书之介乎可再三捧读,也不忍再读的两难之中也!
窗外东方已现鱼肚白,我读此书六个小时之后却无困意,援笔而成此篇短文,作为杨浪先生大作之序,不知能否匹配。
陈云君于天津
2015年5月19日
杨浪,资深媒体人、作家、诗人、地图收藏家、摄影评论家。现任海航集团文化艺术总监,海航文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少年从军,参加保卫边疆作战,立战功。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财讯传媒担任高级职务。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著作《地图的发现》获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变化三十年》获2010年“香港图书奖”。
近年来撰写并主持多场音乐会,以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融入舞台,见微知著、深入浅出,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啊,朋友再见! 001
《陆军号谱》:回荡在天空的战斗号角 007
我也要歌唱于司令 016
《东方红》的创作、改编与传播 022
是否靡靡? 040
“你是灯塔” 044
《战地新歌》为什么是个问题 050
新发现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早期作品 059
永远奔流的“黄河” 067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另有隐情 091
“派歌” 098
一支军歌的“进行曲” 104
源远流长 114
海南的歌 123
昆明街头的悲壮歌声 129
建国初期对张春桥作品的一场“批评” 150
那些与外国有关的歌 161
哀乐故事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