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不发达的地区,区域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西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实施对口援助的地区,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将“对口援藏”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以来,到目前已有20多年的历史。尽管对口援助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但对之的批评也并不鲜见,主要集中在质疑对口援藏的有效性上。
《四川大学边疆问题研究丛书:对口援藏有效性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对口援藏有效性进行系统的评价与分析,为优化现行对口援藏模式,提高对口援藏有效性,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对策建议,同时以期推动区域发展援助理论体系的完善。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强则国力盛。边疆安全与发展问题,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梯次推进,关乎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安全,关乎中国能否有效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边疆问题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上溯明代张雨的《边政考》,下及近代仁人志士所列诸种学说,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成都华西坝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及其主办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等,都有筚路蓝缕之功。近年来,“治国必治边”渐成共识,边疆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先后建立边疆研究机构,一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相关成果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边疆学学科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四川大学联合云南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兴边富民、强国睦邻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致力于发挥理论创新、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服务于边疆稳定与发展,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服务于西部周边睦邻友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西部边疆地域辽阔,疆线绵长,民族多样,是大国利益交汇区域,也是中国应对各种涉及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挑战的前沿阵地和战略依托,安全屏障地位十分显要。从云南、西藏到新疆,从边界争议到“一带一路”建设,从民族团结到反分裂斗争,从资源开发到生态保护,从民生改善到周边关系处理,西部边疆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且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情况特殊而复杂。
近几年,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发展面临突出的问题。
(1)西部边疆地区从过去随机状态下的基本稳定,向专项控制下的基本稳定转变,由于外部势力的介入,其安全稳定的变数显著增加。国际上,西部边疆相关议题的国际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国际话语权仍旧由西方国家和媒体主导的大背景下,围绕西部边疆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国内,西部边疆地区从各民族“命运一体,荣辱与共”,开始出现局部否定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暗流,特别是在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极少数群体的民族分裂意识有抬头趋势。
(2)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地区差异明显,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西部边疆地区面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困境,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短,要求高,发展压力巨大。
(3)西部边疆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从基本稳定向局部恶化转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守边固边,也不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动力的同时,也由于过度开发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局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西部边疆地区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如何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是西部边疆地区发展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王磊,男。1983年10月生,安徽六安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扶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在《农村经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西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
导论
第一节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五节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节 相关理论借鉴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对口援藏有效性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对口援藏的运行特征分析
第三节 对口援藏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
第四节 国外发展援助的实践经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口援藏的形成及演进过程分析
第一节 对口援藏的形成及发展
第二节 对口援藏形成及演进过程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口援藏有效性的衡量方法
第一节 对口援藏有效性的衡量原则与依据
第二节 对口援藏有效性的评价方法选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口援藏有效性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口援藏有效性的静态分析:DEA模型
第二节 对口援藏有效性的动态分析: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口援藏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口援藏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实证:Tobit模型
第二节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高对口援藏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对口援藏资金与项目向民生倾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广泛吸纳农牧民参与对口援藏项目建设
第三节 建立健全对口援藏资源统筹机制
第四节 使用法律手段规范对口援藏相关方行为
第五节 坚持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并举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前瞻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