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表面浩瀚一片,海底却是另一番神奇的景象。海洋乃生命之源,里面有着怎样的生命乐章呢?海里会有龙宫吗?本书针对青少年读者设计,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美丽神秘的海底世界,包括神奇的蓝色世界、不停流动的海水、美丽的海底花园、奇妙的海洋生命、我们与海洋等内容。
《指尖上的探索》编委会是专为本套丛书组建的专家委员会,特聘戚发轫院士、刘嘉麒院士、朱永新教授、俸培宗教授担任顾问,胡志强(博士生导师)任编委会主任,邀请了各行业专业人士担任编委,成就了本套丛书的广泛的影响力。
从浩瀚的宇宙观察我们的地球母亲,那些占据绝大多数的蔚蓝色图块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那里就是海洋。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拥有了一艘大船,扬着风帆在蔚蓝色的海面上远航,海鸥在天空中与你同行,湿润的海风拂面而过,鱼儿在蓝色的世界中自由游动,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呀!
可是,承载着这艘大船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海洋为什么是蓝色的?从岸边驶离时崎岖的海岸就是海岸线吗?迎面而来的海风为什么不是清甜的味道呢?
海洋远比你在海洋馆中所能看到的要美丽、神奇得多!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是非常少的。那广阔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等着你去探索、去发现。
1. 海洋到底是海还是洋
打开一张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那大片大片的蓝色图块包围了一块一块的陆地。那些蓝色的地方便是海洋。地球表面积的71%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环绕在陆地周围,就像是母亲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因为海洋,我们可以把地球看成是“水球”,海洋储存的水占全球总水量的96.5% !
我们常说“海洋”这个词,却又经常在电视上听到“黄海”“渤海”“太平洋” 等词语。为什么不把“黄海”称为“黄洋”呢?难道海和洋是不一样的吗?
海洋其实是合称。海洋中间的大部分主体称为“洋”。洋中的水特别深, 深度基本上在3000 米以上,最深的地方甚至可以超过1 万米。“海”是洋的边缘部分,靠近陆地,水深比洋浅得多,从几米到两三千米不等。
洋远离陆地,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水域面积很广,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海流系统。大洋中水的盐度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在大洋中的海水透明度很大,受季节影响变化小。海离陆地很近,处于陆地和洋的交叉包围之中, 水文特性受到陆地和大洋的双重影响。海可以细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它们都受季节影响很大,夏季海水会变暖,冬季海水会变冷,甚至在部分地区会结冰。有些河流在汇入大海时会夹杂着大量的泥沙,使海远没有洋那样透明。
所以,“海”和“洋”还是有区别的。这下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称“黄海”而非“黄洋”,称“太平洋”而非“太平海”了吧!
2. 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你看到过大海吗?那一片蓝色的世界是不是让你心驰神往?当你真正站在海边,是不是又被它的广阔无垠所震撼?在你的心中,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么多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其实,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
要想弄明白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就要从地球的形成说起。科学家们根据掌握的知识和对地质的观测,推测了地球的形成过程。几十亿年前,在太阳形成之后,宇宙中的一些气体和尘埃逐渐聚集起来,形成了地球。形成初期的地球,到处都是炽热的岩浆。这些岩浆中含有许多水汽和其他气体。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外壳逐渐冷却,形成了坚硬的岩石。但是地球表面并不平静,还在不断释放着能量,到处在发生火山爆发、地震等地质运动。
人们观察到,在现代的火山爆发时,除了会喷出岩浆外,还会喷出许多气体,其中就包含了水汽。于是一些科学家推测,在地球形成的早期, 频繁发生的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的水汽。这些水汽在天空中聚集,逐渐冷却,凝结成水,掉落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 最终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最初的海洋。
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在岩浆尚未凝固成岩石之前,水汽和其他气体就已经与岩浆分离,围绕在外层,然后在岩浆冷却形成岩石后,水汽逐渐冷凝,落至地球表面,形成海洋。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一部分海水来自地球形成初期撞击到地球的彗星,因为彗星上有大量的冰。
关于海水的来源,在科学界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没有最终的定论。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对地球进行科学观测的基础上的。你有没有兴趣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