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火光》精选了《文艺报》近年刊发的八十多篇理论文章,分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美学问题、现实主义等不同专题,涵盖了当前理论界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可以从整体上呈现当下中国文艺界在理论上的探索。
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向行
大力弘扬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文艺理论
浅论提升文学境界
科学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指南
弘扬真善美提升正能量
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
以作品为中心改善文艺生态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戒浮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脚踩坚实的大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
市场经济、文艺的通俗性与主体性
文艺批评
四个标准是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文艺批评的标准、导向与实践
面对文体与思潮的错位
开展批评的两点建言
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的锋芒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生活
文艺批评:多元与主导
文学批评的文体与批评的有效性
铸造灵魂评论有责
批评家要有关注世界的独立表达
文艺批评的坚守与创新
重建文艺批评标准的美学传统基础
如何展现科学风范和批评良知
理性审视当今文艺批评
美学问题
“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定位及其功能特性
当“中国风格”成为一种身份
以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当代批评实践
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意义
中华戏曲审美原则
共同体观念和中国文学
中华美学的多民族融合
全球化时代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中华美学传统彰显中华文化精神
现实主义
重申与弘扬现实主义的必要性
现实主义精神助推文艺高峰
虚构的特权
现实感即历史感
“70后”的身份之谜与文学处境
在“谎言”中发现“真实”
从非虚构写作勃发看文学的漫溢
探索现实主义创作的有效路径
当代文学
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
生命风景繁花满树
当代诗歌四十年
新诗的审美标准:一个实践性的课题
现代诗的误读、悟读与细读
报告文学的文学不等式
军旅中短篇小说的尴尬与问题
儿童不应该阅读什么
“正能量”是网络文学的“正常态”
网络文学的综合治理与时代使命
网络小说的文学性和新标准
热点聚焦
“以洋为美”必须反思
美学在当代的复兴
复兴于“生活美学”的文艺理论
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学价值之思
文学研究与文化自信
关乎文艺命运的三个问题
当代文学应有时代的精神气象
扎根于传统文化厚土的当代文学
一个成熟小说家的写作品质
文学,让我们“文学”地对待
文学经典
把毛泽东诗词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
抗战诗歌精神传承的思考
现实需要与实践先行
回望百年新文化运动
《红楼梦》的杰出贡献
古典小说写法的承传与创新
艺术理论
“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可以休矣
喜剧智慧是喜剧电影的核心竞争
梅花奖三十年思辨
繁荣戏曲事业的三个关键词
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戏剧
中国戏剧创作的问题在哪儿
当前戏剧创作的三个短板
焦菊隐的成功对当下话剧舞台的启示
网剧,打量一下自己再前行
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及其启示
以青春的当代性凝聚文化的正能量
反腐题材影视作品应该冲破禁区
编后记
《思辨的火光/文艺报文丛》:
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什么是人民的文学?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些重要论述为文学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文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与主攻方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里都一再地提到人民,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中的核心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切进步作家对文学中的人民性的看法,而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早在19世纪初,普希金《论文学中的人民性》就较早提出人民与文学的联系,而1840年别林斯基又将之加以论述与推进。他说,“文学是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文学源泉可能不是某种外在刺激或外在的推动力,而只是人民的世界观。每个人民的世界观都是它的精神的种子和要素(本质),亦即它对世界所抱的本能的、内在的看法,有如真理的直觉,生而既有,这种看法构成了人民的力量、生命和意义,——它是那含有一种或数种基本色的三棱镜,人民通过它而认出一切事物之存在的秘密”。正是因为心中装有人民,作家普希金才能够成为代表俄罗斯民族并同时是俄罗斯文学代表的普希金。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是否一切为了人民,是否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目的。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工作的基本点,以人民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或小圈子作为文学创作或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同样是20世纪直至今天中国进步文学的优秀传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地为历史所证明。我想,它仍会被未来的历史所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