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实践系列规划教材
当前图书已被 9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编著
- 出版时间:2016/1/1
- ISBN:9787030490407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145.9
- 页码:9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当你在仰望繁星闪烁的夜空时,你是否知道,浩瀚宇宙中95%以上都是人类还没有弄清楚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普通物质仅占不到5%。如果把21世纪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比作“晴朗天空”,暗物质和暗能量则被看成“两朵乌云”,两者都无法用现有理论充分解释。
那么,暗物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奇存在?为什么要寻找暗物质?暗物质有哪些探测方法?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通过什么方式寻找宇宙中失踪物质的踪迹?
寻找暗物质,就像是和幽灵捉迷藏。本书将带领读者跟随中国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飞向太空深处,走进暗物质的神秘世界。大家还会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生活的这颗尘埃环绕的蓝色星球上,有一群常年致力于捕捉暗物质的“科学刀客”,他们怀着对隐秘宇宙的浓厚好奇,思考着、忙碌着、快乐着,为的就是破解宇宙的黑暗之谜,解开宇宙构成的难题。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对宇宙科学、物理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暗物质问题是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这一问题。揭开暗物质之谜将是继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支持的一颗科学卫星。卫星于2011年立项,2015年底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宽、能量分辨率优的空间探测器,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本书揭秘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向公众普及了暗物质相关的科普知识,见证和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在暗物质探索方面所做的创新和努力,为今后我国科学卫星的发射和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内文采用彩色印刷,配以精美插图,文字生动有趣,科普性强,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喻菲:在新华社对外部从事科技、考古、社会、文化等多领域报道,曾在阿富汗做过战地记者。近年来在中国特稿社从事深度报道和特稿写作,被对外部评为科技报道专家型记者。
王晨曦: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记者,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英语专业,外交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硕士。长期舞文弄墨,爱科学,爱幻想。
贺萌:主修非通用语种,辅修新闻学,自修卡通漫画手绘,自诩为“记者编辑中会画画的翻译”。因脑洞较大、画风多变,多次参与新华社科学报道,成为严谨科学趣味传播的实践者。
目录
序 i
前言iii
01 人类如何认识宇宙?
悠久的天文观测 2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4
原来宇宙是膨胀的!6
暗物质的故事开始了10
02 人类怎柱进入太空?
从万户到齐奥尔科夫斯基们 17
德国火箭和美苏太空竞赛 20
中国人的太空梦 22
在太空开展科学探测和研究 24
03 到太空寻找暗物质!
暗物质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存在? 26
为什么寻找暗物质这么重要? 31
条条大路通罗马:暗物质探测的三种方法 35
中国为何要发射暗物质卫星? 42
04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首席科学家详解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46
有关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N个明白事实 53
面对面-对话首席科学家 60
追捕暗物质的“刀客” 70
05 5 4 3 2 1,点火!
大家给我起名叫“悟空” 78
暗物质卫星升空记 81
参考文献 86
这是一群特殊的“刀客”,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追捕特殊的猎物:暗物质。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猎物长什么样、何时何地会出现。
宇宙间存在一个巨大的谜团:宇宙的绝大部分质量是人类不可见的。这种谜一样的存在被科学家称为“暗物质”。
暗物质像幽灵,时刻都在穿越人体,而人体却无法感知。如果没有它,星系早已分崩离析,没有太阳、没有地球,也没有你我。
2015年12月17日升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500公里外太空发来的信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第一个现代天文学机构——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机中。在这些数字和弯曲的图形中,就隐藏着“刀客”追捕的猎物。
“森林里一定有猎物,但不一定能抓到,如果运气好,一进去就能逮到,至于抓到狗熊还是兔子,现在还不确定。”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这样形容对宇宙中失踪物质的寻觅。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探测器越灵敏越有可能有发现。”常进说。
揭开暗物质之谜将是继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科学突破,从而推动解释宇宙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的始与终。
戴眼镜的常进,文质彬彬,对想采访他的记者,总是像暗物质一样“隐藏”起来。而在熟识的人面前,他会不时用江苏泰兴老家的口音讲笑话,把人逗得哈哈大笑。
“悟空”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后,常进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安、北京怀柔的测控中心。卫星正式向地面传回科学数据的那一天,他发着烧忙碌着。赶回南京后,他把紫金山天文台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团队成员训了一通:“还没到享受成功的时候。卫星探测器是成功了,但科学家的任务还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