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方剂学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
《方剂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变化、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照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表里双解、清热、祛暑、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驱虫、涌吐等20 章。选入基础方、代表方及临床常用方共 351首,其中正方194首,附方157首。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理论体系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方剂与病证之间治法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本教材对选收的基础方、代表方及常用方的编写,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方剂的方名、方源、药物的用量或用量比例、用法等与原创方书相符,且前后保持一致。二是科学性原则,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方剂的制方原理,以“药力作用靶点”为依据阐述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法统方”的逻辑思维融汇当时创方人关于功效、主治、方解等学术思想;方剂的运用真正把握方证要点,加减变化、现代运用、使用注意等言之有据。三是实用性原则,编写做到好学好懂,每章的导读,知识点清楚,临床病案有启发性,复习思考题明确,启迪思路。四是先进性原则,实验研究体现复方研究的综合调控的实质,展示方剂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变化、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照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表里双解、清热、祛暑、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驱虫、涌吐等20章。选人基础方、代表方及临床常用方共351首,其中正方194首,附方157首。 各论每章方剂分为概说、正方两个部分。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章方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每节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每首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运用、使用注意、附方、类方鉴别、文献摘要、病案临床报道、方中主要成分药理、实验研究等项。 本教材的总论部分的绪言、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由闫曙光编写;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与治法由武密山编写;方剂的剂型、祛暑剂由乔明编写;温里剂、解表剂由韩红伟编写;和解剂、清热剂由王慧娜编写;理血剂、补益剂、涌吐剂由武密山编写;开窍剂由袁立霞编写;安神剂、治燥剂由吕光耀编写;方剂的煎服法、古今用药度量衡考证、治风剂由刘春慧编写;理气剂由孙洪生编写;祛湿剂由李刚编写;消食剂、泻下剂由黄欣编写;表里双解剂、固涩剂由廖慧玲编写;祛痰剂、驱虫剂由钱月慧编写;统稿由主编完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教材的质量,有利于教学,希望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药院校教师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便再版修订。 武密山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方剂学概论2 第一节绪言2 第二节方剂学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7 第一节治法概述7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7 第三节常用治法8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3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5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5 第二节方剂的组方原则17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18 第五章方剂的剂型20 第一节剂型概念与分类20 第二节常用剂型21 第六章方剂的煎服法25 第一节煎药法25 第二节服药法27 附古方用药度量衡考证29 下篇各论 第七章解表剂32 第一节辛温解表32 麻黄汤(附方:三拗汤、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32 桂枝汤(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34 九味羌活汤36 小青龙汤(附方:射干麻黄汤)37 第二节辛凉解表39 银翘散39 桑菊饮4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附方:越婢汤)42 柴葛解肌汤44 升麻葛根汤45 第三节扶正解表46 败毒散(附方:荆防败毒散)46 参苏饮48 再造散(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9 加减葳蕤汤50 葱白七味饮51 第八章泻下剂52 第一节寒下52 大承气汤(附方: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52 大黄牡丹汤(附方: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54 大陷胸汤56 第二节温下57 温脾汤57 大黄附子汤(附方:三物备急丸)58 第三节润下59 麻子仁丸(附方:五仁丸)59 济川煎60 第四节逐水61 十枣汤(附方:控涎丹)62 第五节攻补兼施63 黄龙汤(附方:新加黄龙汤)63 第九章和解剂66 第一节和解少阳66 小柴胡汤(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6 蒿芩清胆汤69 达原饮(附方:清脾汤)71 第二节调和肝脾72 四逆散72 逍遥散(附方: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73 痛泻要方(附方:痛泻要方《临证指南医案》)74 第三节调和肠胃75 半夏泻心汤(附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76 黄连汤77 第十章表里双解79 第一节解表清里79 葛根黄芩黄连汤79 第二节解表温里80 五积散80 第三节解表攻里81 大柴胡汤(附方:厚朴七物汤)81 防风通圣散83 疏凿饮子84 第十一章清热剂86 第一节清气分热87 白虎汤(附方: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87 竹叶石膏汤89 栀子豉汤90 第二节清营凉血91 清营汤(附方:清宫汤)91 犀角地黄汤(附方:神犀丹、化斑汤)93 第三节清热解毒94 黄连解毒汤(附方:泻心汤、清瘟败毒饮)95 普济消毒饮96 凉膈散98 仙方活命饮(附方: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99 第四节清脏腑热101 导赤散(附方:清心莲子饮)101 龙胆泻肝汤(附方:泻青丸、当归龙荟丸)103 左金丸104 泻白散(附方:葶苈大枣泻肺汤)106 苇茎汤107 清胃散(附方:泻黄散)108 玉女煎109 芍药汤(附方:黄芩汤、香连丸)111 白头翁汤(附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112 第五节清虚热114 青蒿鳖甲汤114 当归六黄汤115 清骨散(附方:秦艽鳖甲散)116 第十二章祛暑剂118 第一节祛暑清热118 清络饮118 第二节祛暑解表119 香薷散(附方:新加香薷饮)119 第三节祛暑利湿121 六一散(附方: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121 桂苓甘露散122 第四节清暑益气123 清暑益气汤(附方:清暑益气汤(《脾胃论》)124 第十三章温里剂126 第一节温中祛寒126 理中丸(附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126 小建中汤(附方: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128 吴茱萸汤(附方:小半夏汤)129 第二节回阳救逆131 四逆汤(附方: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131 参附汤132 回阳救急汤134 第三节温经散寒135 当归四逆汤135 阳和汤(附方:犀黄丸、小金丹)136 黄芪桂枝五物汤138 第十四章补益剂139 第一节补气139 四君子汤(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140 参苓白术散(附方:七味白术散、资生丸)141 补中益气汤(附方:升陷汤、升阳益胃汤)144 生脉散146 玉屏风散148 第二节补血剂149 四物汤(附方:胶艾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149 归脾汤151 当归补血汤154 第三节气血双补155 八珍汤(附方: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155 泰山磐石散(附方:保产无忧散)157 第四节补阴剂159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附方: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耳聋左磁丸、都气丸)159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161 左归丸(附方:左归饮)163 一贯煎165 第五节补阳剂167 肾气丸(附方:加味肾气丸、十补丸)167 右归丸(附方:右归饮)170 第六节阴阳双补172 地黄饮子172 龟鹿二仙胶174 第七节气血阴阳并补175 炙甘草汤(复脉汤)(附方:加减复脉汤)176 第十五章固涩剂179 第一节固表止汗179 牡蛎散179 第二节敛肺止咳180 九仙散180 第三节涩肠固脱181 真人养脏汤(附方:桃花汤)181 四神丸182 第四节涩精止遗183 金锁固精丸(附方:水陆二仙丹)184 桑螵蛸散(附方:缩泉丸)185 第五节固崩止带186 固冲汤186 固经丸187 完带汤188 易黄汤(附方:清带汤)188 第十六章安神剂190 第一节重镇安神190 朱砂安神丸(附方:磁朱丸、生铁落饮)190 第二节滋养安神192 天王补心丹(附方:柏子养心丸、孔圣枕中丹)192 酸枣仁汤(附方:甘麦大枣汤)195 交泰丸197 第十七章开窍剂199 第一节凉开199 安宫牛黄丸(附方:牛黄清心丸)199 紫雪201 至宝丹203 行军散205 第二节温开206 苏合香丸(吃力伽丸)(附方:冠心苏合丸)206 紫金锭207 第十八章理气剂210 第一节行气210 越鞠丸210 四磨汤212 柴胡疏肝散213 金铃子散214 瓜蒌薤白白酒汤(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214 半夏厚朴汤216 厚朴温中汤(附方:良附丸)217 天台乌药散(附方:橘核丸)218 暖肝煎219 加味乌药汤220 第二节降气221 苏子降气汤221 定喘汤222 旋覆代赭汤224 橘皮竹茹汤225 丁香柿蒂汤226 第十九章理血剂227 第一节活血祛瘀227 桃核承气汤(附方: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228 血府逐瘀汤(附方: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229 补阳还五汤232 复元活血汤233 温经汤234 生化汤235 失笑散237 桂枝茯苓丸238 丹参饮239 鳖甲煎丸(附方:耆婆万病丸、大黄虫丸)240 第二节止血241 十灰散241 咳血方243 小蓟饮子243 槐花散(附方:槐角丸)245 黄土汤246 四生丸247 第二十章治风剂248 第一节疏散外风248 川芎茶调散(附方:菊花茶调散)248 大秦艽汤(附方:小续命汤)250 消风散(附方:当归饮子)251 牵正散253 小活络丹(活络丹)(附方:大活络丹)254 玉真散256 第二节平熄内风256 羚角钩藤汤(附方:钩藤饮)257 镇肝熄风汤(附方:建瓴汤)258 天麻钩藤饮260 大定风珠(附方: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261 第二十一章治燥剂264 第一节轻宣外燥264 杏苏散264 桑杏汤266 清燥救肺汤268 第二节滋润内燥270 养阴清肺汤270 麦门冬汤271 百合固金汤(附方:补肺阿胶汤)273 增液汤(附方:增液承气汤)275 益胃汤(附方:玉液汤、琼玉膏)277 第二十二章祛湿剂279 第一节燥湿和胃279 平胃散(附方: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279 藿香正气散(附方:六合汤)280 第二节清热祛湿282 茵陈蒿汤(附方: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282 八正散(附方:五淋散)283 三仁汤(附方: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285 甘露消毒丹286 连朴饮(附方:蚕矢汤)288 当归拈痛汤(附方:宣痹汤)289 二妙散(附方:三妙丸、四妙丸)290 第三节利水渗湿291 五苓散(附方:茵陈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汤)291 猪苓汤293 防己黄芪汤294 五皮散295 第四节温化寒湿295 苓桂术甘汤296 真武汤(附方:附子汤)297 实脾散298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299 第五节祛风胜湿300 独活寄生汤300 羌活胜湿汤301 第六节祛湿化浊302 萆薢分清饮(附方:萆薢分清饮)303 第二十三章祛痰剂304 第一节燥湿化痰304 二陈汤(附方:导痰汤、涤痰汤、金水六君煎)304 温胆汤(附方:十味温胆汤、茯苓丸)306 第二节清热化痰308 清气化痰丸(附方:清金降火汤)308 小陷胸汤(附方:柴胡陷胸汤、滚痰丸)309 第三节润燥化痰311 贝母瓜蒌散311 第四节温化寒痰312 苓甘五味姜辛汤(附方:冷哮丸、三建膏)312 三子养亲汤313 第五节化痰熄风314 半夏白术天麻汤(附方:定痫丸)314 止嗽散315 第二十四章消食剂318 第一节消食化滞318 保和丸318 枳实导滞丸(附方:木香槟榔丸)319 第二节健脾消食320 健脾丸320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321 第二十五章驱虫剂323 乌梅丸(附方: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323 化虫丸325 第二十六章涌吐剂326 瓜蒂散(附方:三圣散、救急稀涎散、参芦饮、盐汤探吐方)326 方名笔画索引329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概论 第一节 绪言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又称“药方”,含有医方、医术、调剂之意。中医学“轻药重方”、或者说“重药更重方”。西医学“重药轻方”。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一定的组方原则(规矩),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方剂”一词,首见于唐 姚思廉所著之《梁书 陆襄传》云:“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需三升粟浆 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方,即医方、药方、处方。如汉 王充著《论衡 定贤》云:“譬医之治病也 方施而药行。”《庄子 逍遥游》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方,又有规定、规矩之意。如《周礼 考工记》云:“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孟子 离娄上》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剂,古与“齐”通,即整齐之意,又作“调和”解。如《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云:“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简言之,方剂乃药物按组方原则配伍而成之有序组合。方剂学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一定数量基础方、代表方及常用方,掌握配伍组方之要旨,并能根据临证需要,圆机活法地掌握方剂变化之精妙,即所谓“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学习方剂学,第一,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第二,要掌握方剂的组成,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方歌;第三,对组成、功用、主治相近似的方剂,要加以鉴别比较,从中掌握其特点与配伍变化;第四,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学习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在临床工作过程当中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深化、理解,才能在临证时熟练地运用方剂,增强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 第二节 方剂学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学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2000多年的辛勤努力,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与方剂相关的医籍就更多。方剂学正是伴随着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和成书背景,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课程以及今后的研究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顺序,阐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方剂学的起源(夏→商→周),据文献记载,商代(公元前16~11 世纪)的伊尹创制了汤药,著有《汤液经法》,创立了“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被奉为“亚圣”。晋 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针灸甲乙经 序》中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药的创制是用药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方剂产生的年代已无法确定,但据《周礼》中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说明周代已经通行将药物配合成方,煎成汤液用于治病,是方剂学的萌芽状态。 一、先秦时期 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早期的方剂,多数是单方,或仅由二、三味药组成,十分简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由此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和毒性,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周礼》中已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还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食医掌和王之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等内容。《史记》中还提到:“战国时扁鹊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减之齐”。上述所称的“齐”,即后世之“剂”,显然是指和合、调配不同的药物组成方剂。西汉初年,淳于意的《诊籍》中,提到“火之汤”等四个方剂,惜年代久远,其具体药物组成已无从考证。1977 年,在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130 余片,名曰《万物》,其中有用商陆、羊头治鼓胀,理石、茱萸治劳损,是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有《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等方书,尤其《五十二病方》卷帙大,内容多,而且保存较好,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二、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臣、佐、使药的涵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载有生铁落饮、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左角髮酒、兰草汤、半夏秫米汤等13首方剂。《汉书 艺文志》载有“经方十一家”,共274卷之多,但俱已亡佚。但仅从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文物《治百病方》来看,简文中有方剂36 首,其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五官诸科,各方中用药共达100种之多,其剂型有汤、丸、膏、散、醴,反映出此时方剂已有较高的运用水平。 汉末,由于疫病肆虐,张仲景出于拯夭救枉之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完成了旷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此书经晋 王叔和及宋 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 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共计323首。这些方剂,大多有理有法,组方严谨、选药精当、主次分明、变化巧妙,辨证准确,并对煎服法及服药后反应、注意事项等做了精确说明,其中,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逆汤、茵陈蒿汤、桂枝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白虎汤、当归芍药散等基础方剂,经久不衰,至今常用。后世大量常用名方,大多是以这些方剂为基础化裁而成;或是效法仲景药物配伍组合规律,依据理法而选药组成。《伤寒杂病论》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鼎峙,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社会动荡,药材的生产、运输、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临床制方选药多注重实用,略于理论探讨,提倡用药简捷。目前保存较好,影响较大者,有《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又称《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葛洪《肘后救卒方》系从《金匮药方》100卷中摘录3 卷而成,其目的是便于随身携带,此乃“肘后”的由来。该书后由陶弘景增补,题名《华阳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再经金人杨用道将《证类本草》部分药方附于其中,名曰《附广肘后方》。葛洪所集之方,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又出“救卒”,其所收方剂,多以治疗中风、昏厥、溺水、外伤、中毒等突发急症为主。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论述文字十分简要,载录之药方及用法,又为葛氏“皆已试而后录之”,如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皆为此书首见。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陈延之所撰《小品方》,对《伤寒杂病论》以来的经验方进行了系统整理,在隋唐时期与仲景之书齐名。《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疹癣、汤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用药成就,为现在最早的外科方书。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唐王朝对医药非常重视,朝廷除参与或组织编纂方书以外,还曾命令各郡县将《广济方》书于大板上,立在乡村要道之旁,以备不时之需。《隋书 经籍志》载有方书256种,4510卷;其中《四海类聚方》一书,共2600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亦为30 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二书虽以方书为名,实为综合类医学巨著,仅就《千金要方》之方剂部分而言,既有“经文古方”,又有“俗说单方”;既全面总结前人经验,又不乏作者创新之剂。该书在以病症类方的同时,又以脏腑为目,对嗣后脏腑辨证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食疗、药膳、保健、美容方剂,为后世补虚弱、抗衰老、保健美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方剂和经验。其中的温胆汤、独活寄生汤、苇茎汤、孔圣枕中丹、紫雪等至今仍为医家所常用。《外台秘要》是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作者王焘曾因持节邺(今河南临章县一带)郡诸军事兼太刺史,当时又称此官职为“外台”,故所辑之书称为《外台秘要》。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该书的特点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如《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范汪方》、《深师方》、《崔氏方》、《集验方》、《广济方》、《近效方》等。清人徐大椿称王氏“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 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五、宋金元时期 高度中央集权的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混战局面。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振兴使科学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北宋一些帝王偏好医药,对方剂也较为关注。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留心方药,研习医术,并亲自收集验方1000多首。立国之初,即发布“访求医书诏”,进行全国性的征集医药资料和药物普查活动,并由政府整理和刊行,该活动在北宋期间不止发生一次,直到宋王室南迁之前仍在进行。宋太宗、宋徽宗等也亲自为方书撰写过序言或总论。当时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儒臣积极参与医药,也促进了宋代方书的繁盛。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集贤院设立校正医书局,成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医书编撰出版机构,再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医药方书的刻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宋元时期的方书,既有官修的《普救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集大成巨著,又有众多各具特色的个人著述,如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张锐《鸡峰普济方》、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严用和《济生方》、王兖《博济方》、苏东坡及沈括《苏沈良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及《旅舍备要方》等120余种。北宋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亦收录有单方3000 余个,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建立,使大量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标志着我国制剂和成药销售、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元时期的战争,给方剂学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之外,方剂学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临床医学著作之中,如刘完素《宣明论方》、张从正《经验方》及《秘录奇方》、李东垣《东垣试效方》、杨用道《附广肘后方》、朱丹溪《局方发挥》、许国祯《御药院方》、孙允贤《医方集成》、李仲南《永类钤方》、陈子靖《医方大成》等。在宋儒理学“格物致知”的理论影响下,开始了医方义理的探讨。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常用20首方的组方原理及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的方剂,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刘完素《宣明论方》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王好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的九味羌活汤,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东垣试效方》的普济消毒饮,朱丹溪《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大补阴丸、二妙散等。 六、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方书,既有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又有集约的袖珍良方;有的以收集前人用方为主旨,有的则以记录时下验方和个人心得为侧重;有的着意于释方训义如吴昆的《医方考》;有的立足于追溯诸方的衍化源流,如施沛的《祖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其收方之广,向为医界所称道;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根据“新方八略”所创制的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 查看全部↓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