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不仅关乎一国的公共外交形象,更关系到每个个体在对外交流中的适应问题。本书特立足于此现状,从理论的层面论述了跨文化交流学科的确立、研究方法及现状,并介绍了各种文化模式;又从心理层面讲述了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再从学者研究的层面论述了跨文化适应的表现及跨文化能力的要素;最后从运用的层面专门阐述了跨文化交流在谈判和团队合作中的实际运用。整本书点面结合,论述深入浅出,不失为一本普及性读本及教材。
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宏伟的“大都鼎盛”雕像群,总是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其多元文化共存的生态意象。这组雕像群,除元世祖忽必烈、元妃、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及雕塑家阿尼哥等代表性人物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文官、武将、指挥官、宗教人士、外国使节以及各国演奏歌舞的艺术家等,共十九尊雕像(参见“大都鼎盛”组雕一角图)。很多雕像的衣着、外貌、神态都透露着异域风情。《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元大都经济的繁荣昌盛,“大都鼎盛”雕像群则展现了元大都文化的绚烂多姿。
七百年前,这幅东西文化交流的场景,也许只是展现天朝大国威仪的手段;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发现历史上一度区分国家和社群的边界越来越具有渗透性。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与异己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通过不同视角和经验探寻理解与合作之道的过程。没有人可以置身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外。了解如何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几乎成了现代个人生活融入社会世界的必经之路。
陈雪飞,山东济南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2008年起在外交学院任教,现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社会心理学等。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二、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方法
四、跨文化交流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 文化与交流
一、什么是文化
二、什么是交流
三、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 文化影响感知与思维方式
一、文化与感知
二、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四章 文化模式(I)
一、如何界定文化模式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式类型
第五章 文化模式(Ⅱ)
一、霍尔的理论
二、特姆彭纳斯的理论
三、汀一图梅的面子协商理论
第六章 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二、同质文化圈的理解限制
三、民族中心主义
四、刻板印象
五、偏见和歧视
六、独裁人格
第七章 跨文化语言交流之音词句分析
一、汉英语音比较
二、汉英词汇意蕴比较
三、汉英句法的文化差异
第八章 跨文化语言交流之语用分析
一、中西语言的“言辩”观
二、表达方式的文化差异
三、礼貌规则的文化差异
四、性别与语言
第九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I)
一、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与非语言交流
三、非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
四、非语言交流的分类
第十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Ⅱ)
一、体态语
二、副语言
三、客体语
四、环境语
五、性别与非语言交流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流的适应
一、文化休克
二、文化适应的模式
三、文化调适结果的类型
四、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第十二章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
三、跨文化敏感
第十三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谈判
一、谈判及其类型
二、文化与谈判
三、如何在跨文化谈判中取得成功
第十四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团队合作
一、如何界定团队
二、跨文化团队及其类型
三、跨文化团队的冲突与管理
四、如何打造优秀的跨文化团队
附录《刮痧》的跨文化解读
参考文献
实证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鉴别不同的文化变量,识别交流中的各种文化差异;不足则在于,过于强调外在的文化结构,忽略了人在文化中的能动性,而且有些方法往往没有考虑到文化发生的背景,对文化不敏感(关于文化敏感性,参见本书第十二章)。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在跨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在使用同一份问卷、同一访谈提纲或者同一实验设计进行跨文化测量时,应该注意等值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保证问卷中用到的概念或术语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意思相同,其包括概念等值、功能等值、语言等值和测验等值。
概念等值是指不同文化的人对特定概念的理解应当是一致的。比如中西方文化都看重“面子”,但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为了谋求“群体包容”,即需要得到对方的肯定;在西方文化中,面子是为了谋求“个体自治”,即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具体分析参见第五章)。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文化对“面子”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有出入,便不能简单地用同一问题进行比较,而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因此说,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步是验证核心概念是否等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