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倡工匠精神。精耕细作3年,销量过30万册。以中国传统深邃的内涵,打造企业成长理想的参考书。
2.“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3.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笨”精神。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菲仕乐”听起来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4.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强调持续推陈出新。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品种、款式、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
5.匠人之本,国之灵魂。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6.工匠精神=匠艺+匠心+匠魂
匠艺:一丝不苟
说到工匠精神,人们总会想起瑞士手表,百达裴丽、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豪表,全都产自瑞士。一块手表价值千万,却有让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小的细如毫发。一个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
匠心:精益求精
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精益求精。格力电器工程师孔进喜入职格力集团的四年中,与另外三位研究生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这个小组在四年里只做了一件事——不停地煮饭。每天用电饭煲煮不同的米,试验不同的水量,以便找出改进口感的办法。三年时间,研究小组用掉了4.5吨20多种不同品牌的大米。
匠魂:持之以恒
在今日中国,10年、20年的品牌比比皆是,而有百年积淀的品牌却凤毛麟角,比如同仁堂、张小泉等,这些品牌能够走过历史沧桑、屹立百年不倒,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青丝到白头,一辈子只做一个行当,一辈子做好一个行当。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工匠精神,意味着对一件事情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意味着对一件事情的倾尽心血和耐心等待;意味着对创造完美的不妥协和坚持;意味着告诉自己,一定做好一件事,努力实现梦想情怀。
注:团购100册以上请致电:010-89113903。
陈浩,著名管理咨询师,《赢家大讲堂》首席讲师,北京时代光华培训师,山西晋道盛世文化合伙人。多年来,他认真思索,不懈研究,总结和出版了一些列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作品,帮助众多企业打造和实现了梦想。代表作品有《别找借口找方法》《执行力》《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精细化设计必备全书》。
告别“上班奴”心态
曾经有这样一道骨灰级脑筋急转弯题——
小明希望未来能从事每天能坐车兜风并且口袋里装满钱的工作。当他长大后,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请问他的职业是什么?
答:公共汽车售票员。
想必这道题曾经难住了不少人。其中最值得琢磨的是出题者对世人普遍心理的准确把握。大家都希望工作轻松,生活悠闲,不费多少力就有花不完的钱做任何想做的事。当然,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个白日梦。
现实生活与美好愿望通常是反着来的。工作繁忙,生活紧张,赚到的钱多少不等但开支项目肯定不少,做不了多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对于少数人而言,唯一的变数就是已经有了花不完的钱,但其他方面并不没什么两样。为了保持高收入,反而要进入更忙碌更紧张的生活状态,根本轻松不起来。
于是乎,广大上班族每天一睁眼就觉得“累”,很不情愿地爬起来走向工作岗位。互联网上曾经流行一种“咆哮体”,各种业内人士编写这种网络恶搞文体来抒发本职工作中令人心烦意乱的点点滴滴。尽管不同行业的“咆哮”内容千差万别,却又殊途同归地存在“上班奴”心态。
“上班奴”一词最先出现在畅销书作家陆琪2010年的作品《上班奴》。书中提到了二十五种“上班奴特征”,说的都是上班族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
简单说,上班奴就是那些觉得事业不顺利、生活很痛苦的上班族。他们基本上不喜欢目前从事的工作,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把自己看作是工作的奴隶,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工作束缚,是上班奴的本质特征。尽管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上班奴不一定会辞职或跳槽。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让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你放弃了手中抓住的碗,不一定能捧得更大的锅。
于是,上班奴一方面对工作充满了厌倦,另一方面又无法真正摆脱工作。进退维谷,两面煎熬,从而陷入更大的痛苦。
毫无疑问,上班奴心态与我们推崇的工匠精神相性不合,甚至背道而驰。
西方有学者认为:埃及金字塔的主要修建者并不是奴隶,更可能是有自由的平民工匠。因为金字塔的建筑质量非常高,施工者显然是在全心全意地干活。也就是说,施工者并不讨厌繁重的工作,反而怀着崇敬与热爱。假如是不被当人看的奴隶,在工作过程中肯定是怨气冲天,不会那么尽心尽力地做好金字塔的细节。
这个考证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不是本文的主题。但我们不难注意到,西方学者默认的前提是“工匠热爱自己的工作,会为自己的作品倾尽心血”。这一点并不脱离常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监工。当你对工作充满兴趣时,热爱之情会驱使你主动为之尽心尽力,甚至掏心掏肺。
不折不扣,比别人多认真一点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人一旦认真起来,不仅能发挥出全部实力,甚至能激发自身的潜能。而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懈怠”二字。一个小小的懈怠,可能会让百年大计功亏一篑,用老话来说就是“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在古代,工匠是作风最认真严谨的那群人。例如春秋时代的吴越铸剑师拥有当世第一的铸剑技术,留下了许多传奇。据说越国铸剑名师欧冶子曾奉命为越王铸剑,四处到深山老林寻找上好的“铁母”(铁矿石)、能烧出优质炭的树、淬火效果最好的泉水。欧冶子最终在湛庐山集齐了所有的原料,耗费整整三年才著称了名剑湛卢。
到了战国时代,工匠的铸剑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秦陵考古队的专家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里发现的19把青铜剑进行了多项技术分析。这批秦青铜剑长为86厘米,剑身有8个棱面。根据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8个棱面的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小,显然经过了精细的锉磨与抛光。剑的表面有一层大约10微米厚的铬盐氧化屏,含铬量为0.6%至2%。与吴王剑和越王剑表面所采取的硫化处理技术相比,秦代铸剑师的新技术具有更出色的防腐性能。这些秦青铜剑出土时全无锈斑,锋刃依然锐利得足以一次划穿18层纸。
秦朝处于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的交汇点,比人类开始使用机器制造的工业革命早大约两千年。当时的秦剑以纯手工制造,秦国工匠居然按照统一的技术规格批量生产制式装备,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从这些精美的秦代兵器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秦代工匠那一丝不苟的认真劲。
其实,战国七雄的国情民风各异,都有自己的长处与弱项。很多人只知道秦人被称为“虎狼”,却不知秦人有着当时最认真、严谨、理性、踏实的品格。
据出土秦简显示,秦人的社会治理模式比后世许多王朝要精密得多。毫不夸张地说,秦代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折射出一种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
例如秦国的《田律》规定:要书面报告降雨量、谷物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未耕种田地顷数。禾稼生长期遇到降雨时,要立即报告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顷数。遇上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虫害,要立即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脚力强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命令驿站(邮行)传送,必须在八月底以前送达。
秦国官府收发公文的时间精确到某月某日某时刻(“刻”是古代计时工具“漏刻”的单位)。邮人送信到每个县的路程与用时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按照《行书律》规定,邮人送信晚半天罚一副盾牌,折合384钱;晚一天罚一副铠甲,折合1344钱;晚两天罚两副铠甲,折合2688钱。
秦国的县是根据县司空计算的工程量来安排工期和徭役的,假如实际工期比预期超过或不足两天以上,以不察论处。而乡官要把服役者每天的劳绩登记造册,每月每年都要汇总上报。按照《中劳律》规定,如果谁敢擅自增加劳绩的天数,就罚一副铠甲,并取消其劳绩。
这便是“暴秦”的另一面,以数字和工匠精神对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实而论,韩国、楚国、齐国的工匠都在战国有着很好的口碑,不少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些国家的工匠有不输给秦国工匠的敬业精神。但不同的是,秦人无论在技术领域还是管理领域,都奉行不折不扣的精密主义作风。他们不只是在单个领域上比竞争对手认真一点,而是在各个领域都比别人更加认真一点。
正是这种认真到极致的作风,让秦国由弱变强,一统天下。尽管暴秦二世而亡,却也为后世留下了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蜀郡守李冰设计的都江堰。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都江堰水利工程却只是受了可修复的损伤。不愧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业界良心产品。
秦朝严厉而细密的法律制度,在史书中留下了“峻急酷烈”的差评。但改良秦制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秦人的精密风格。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广大基层吏民在严密的汉律下辛勤劳动,才成就了大汉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
需要强调的是,前人的优良传统不是用来沾沾自喜的,而是用来继承发扬的。时代不同了,很多曾经的“诚意之作”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告别了今人的生活。但一丝不苟做精品的认真作风,永远是超越时空的传家宝。
技术是需要不断革新的。再先进的技术,也总有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的一天。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长,且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只会变快,而不会退回过去的慢节奏。真正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折旧,不会因世事变迁而贬值的,就是认真认真再认真的工匠精神。具备这种优秀品质的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与任何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树立自己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