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一个个璀璨的英雄人物,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巨幅画卷。当历史的车辙推进到战国末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那就是秦始皇赢政。他统一了六国,并且完成了对度量衡、货币以及文字改革,同时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赢政不愧为“千古一帝”。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结束了自春秋起500多年的分裂局面,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然而,一个国家的成长和强盛是曲折坎坷的,秦国的开国同样如此。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充满神秘色彩的大秦帝国,看看它是怎样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威震四海的强国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诞生都会有自己的传说,对于秦国而言,它也有着美丽的神话,那就是玄鸟传说。正是这个传说,昭示了赢姓的起源。虽然这类传说很多时候不可信,但是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最初的秦人是养马出身,由于他们擅长养马,最后被君王重用,于是便开始有了秦氏的产生。随着天下大势的变化以及秦人的勤劳勇敢,一个新的小国——秦国,在乱世中诞生了,尽管国小力弱,但是它却坚强地屹立在天地之间。
秦国(非秦帝国)建立后,经过秦襄公的努力,国力已经有所增强,到了秦文公时期,正式奠定了基业。后来,又经过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等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泰国君王广纳贤才,全力改革,并且采用了谋臣们的计策削弱六国。很快,秦国便成为战国七雄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席卷战国风云。
在秦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能直干将。然而,这其中有一个人必须要大写特写,他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既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深谙政治谋略的人。可以说,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有了后来秦帝国的建立。他在成功将子楚送上王位之后,自己也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在他当政期间,不管是在文治还是在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并且还有《吕氏春秋》传世。这些都为后来秦国的进一步壮大作了准备。
秦庄襄王去世后,赢政即位。虽然即位之初的秦王赢政尚小,朝政都由吕不韦把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赢政很快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在长期的隐忍当中,他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平定嫪毒叛乱之后,又富有谋略地除掉了吕不韦,显示出了帝王的风范。在扫除了这些障碍之后,秦王赢政将国家大权尽揽己手。随后,他便开始了他的宏图大业——统一全国。在这个过程中,他重用了李斯、蒙恬、王翦、尉缭等文臣武将,逐步实现自己的统一大业。
统一全国的过程,其实主要就是要消灭六国。秦王赢政在对天下大势做了正确、全面的分析之后,便开始了他鲸吞六国的计划。随着战争的开始,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自战国以来的分裂和混战的局面。然而,这个过程也是艰难和曲折的。但不管怎样,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统四海之后,秦王赢政开始内修国政,外御强敢。在国政方面,奏王赢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称始皇,随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又对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道路做了统一和规范。不仅如此,为了控制百姓的思想,他还做了一件招致无数骂名的事情——焚书坑儒。在外御强敌方面,秦始皇击退了匈奴,平定了百越叛乱。这些使得秦帝国得到了短暂的安定。
本书主要从八个方面,按照时间和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述了秦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后来大秦帝国的建立过程,既有史学典籍的记载和评论,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也有一些传说,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走进本书,相信你不仅能够看到里面精彩的故事,更能够从一个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感悟到一些深层的意义。
前言
第一章 逐日族群,做大有道
养马出身,赢秦出世
秦国兴起,乱中建国
第二章 几代打拼,渐趋强盛
夺取周原,文公基业
穆公即位,称霸西戎
励精图治,商鞅变法
攻魏弱魏,兼并巴蜀
合纵连横,秦国称雄
宜阳之战,有利有弊
削弱六国,范雎入秦
第三章 不韦投资,政治博弈
第四章 赢政即位,发威收杈
第五章 重用人才,忘在天下
第六章 鲸吞六国,一统四海
第七章 内修国政,强化集权
第八章 外服蛮夷,开拓疆土
夺取周原,文公基业
秦在西周时期仅是一个西垂大夫。至秦襄公接受了周平王的无土封号,成了正式诸侯。随后,秦襄公建立了秦国的第一座祭坛西畴,祭拜东方的白帝,还按照惯例向各诸侯国派使慰问。虽然建国了,但秦国面临的形势很复杂。西戎在镐京抢了一通后,大部队已经撤走。残留下的诸多戎夷中,有的与秦国关系不错,而有的则必须通过战斗来解决。秦襄公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秦人长久以来生活在周朝文明的边缘地区,战斗装备非常落后,经过秦襄公的大力整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此之外,秦襄公还将战车引入军中,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锋利武器,大大增强了秦军的士气和斗志。
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率领经过长期训练的军队,自信满满地踏上了东迸之路。秦人此时的主要居住地还在西垂(今甘肃天水一带),丰岐之地(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是他们的第一站,路程不到两百公里。然而,秦襄公准备充分,设想得不错,打起来却非常辛苦,与周围的戎人反反复复打了四年,也没有打通从西垂到丰岐的道路,更别说在丰岐扎下脚跟了,最后秦襄公死于军中。但秦襄公并非毫无建树,他壮大了秦军势力,锻炼了队伍,将百折不挠的秦国精神发扬光大,并且为秦军指明了方向。
秦襄公死后,秦文公即位。他适时地调整了秦国的东进方式,改急攻为缓图,变武斗为文谋。
秦文公元年(公元前765年),居西垂宫。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他带七百战士出来打猎,一直向东走,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到达淠水、渭水汇流之处,说:“我的祖先在这里养马,周王赏给他一块封地,最后才成为诸侯。我要把都城迁到这里来。”问占卜的人,在这里建城居住是否吉利。占卜结果是“吉”,于是秦文公开始营建都城。随后,秦文公又沉寂下来,而且一沉寂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秦文公只做了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他主持兴建了秦人发展史上第二座祭坛——郝畴(今陕西凤翔县西南),在祭拜方式上也略有变化,改用马、牛、羊为牺牲,与周朝通行的方式更加接近。
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用文字记录的历史,这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中原民族从商代开始,就有史官,有用文字记录的历史,“有典有册”。甲骨文不是商代史官记录的历史,而是占卜文字,但能反映商王朝的很多信息。秦文公任命史官记录历史,证实秦国在积极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
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便向丰岐之地发起进攻。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军事行动,秦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生活在此的丰戎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逃入山林。此地落入秦人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