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散文。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七章,是奥威尔深入英格兰北部矿区、与煤矿工人朝夕相处数月之后写就的考察随笔,他在其中对1930年代英格兰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收入水平、居住环境、阶级意识等进行了详细记录;第二部分共六章,主要涉及对1930年代英国政治、阶级形势的分析,对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检视,以及对1937年后欧洲局势的判断。
奥威尔首部成名作
研究奥威尔的必读书
《卫报》“史上百部英文非虚构”入选作品
这本书让乔治?奥威尔的名字广为人知
如果没有《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就没有《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
社会主义者乔治?奥威尔的精神自传
写作本书使奥威尔受到英国情报部门长达十二年的监视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本名埃里克?布莱尔,出生于英属印度殖民地“上层中产阶级偏下阶层”家庭,早年入读伊顿公学,十九岁进入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五年后辞去公职返英。一九三三年,他以“乔治?奥威尔”为笔名发表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随后陆续完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牧师的女儿》(1935)和《让叶兰继续飞扬》(1936)。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威尔在英国广播公司和左翼报纸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和文艺评论家,反乌托邦小说《动物农场》(1945)和《一九八四》(1949)的成功奠定了他在战后欧洲的文坛地位。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写成于一九三六年,其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交稿后即奔赴前线,协助左翼政府军抵抗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势力,直到因左翼阵营分裂被迫逃回英国。本书遂成为他社会主义信仰巅峰时期的一份见证。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译后记
我十四五岁时是个讨厌的小势利鬼,但并不比同龄人更坏。我猜世界上再没有像英国公学这样的地方,势利的存在根深蒂固,且细致入微。仅凭这一点人们就不能说英国“教育”失败。离开学校不出几个月,你就会忘干净拉丁文和希腊文——我学希腊文学了八年十年,现在,三十三岁的我甚至连字母表也背诵不全——而你的势利,除非像拔旋花一样不断拔除它,会一直粘附着你直至坟墓。
在学校我处境艰难,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比我有钱得多,能去一所昂贵的公学仅仅是因为我碰巧赢得了一个奖学金。对低—上—中层阶级家的男孩,如驻印官员或神职人员的儿子而言,这是很常见的经历,我的反应也很可能是常见反应。一方面,它使我更抓着绅士习惯不放;另一方面,我也愤恨其父母比我父母有钱的男孩,他们总不放过向我炫耀的机会。我鄙视任何不被看做是“绅士”的人,我也厌恶暴富者,特别是最近才变得富有。体面且优雅的,我觉得,该是绅士出身,却没有钱。这是低—上—中层阶级信条的一部分。它有种浪漫的、如流浪的犹太人那样对待钱的感觉,让人倍感慰藉。
但是在那时,即在战争期间以及战争刚刚结束之时,英格兰曾无比接近革命,不论是与今天,还是与上个世纪相比都更加接近。连学校也不仅仅是学校了,一股革命感奔涌于整个民族——后来被扭转,忘记,留下种种沉淀。从本质上说——当然,那时的人们无法做这样的透视观,这是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反叛,由战争催生的反叛。年轻人一个个牺牲,而年长者的做法,即使已过去这么久,仍糟得不堪回顾;他们待在安全的地方顽固地爱国,而他们的儿子在德国机枪扫射中像一束束干草一样倒下。而且战争主要由年长者指挥,指挥才能却少得可怜。到了1918年,每一个四十岁以下的人都和长辈顶着一股火,反战情绪顺势演变为对正统与权威的全面反叛。在青年中间,有种不寻常的对“老头子”的仇恨情结。“老头子”主宰一切被认为是一切罪恶的源头。每一样流行事物,从司各特的小说到上议院,都遭到嘲弄,仅仅因为“老头子”支持这些。有那么几年,当个“布尔什”(那时人们这样叫)是一种风气。英格兰充满了唯信仰论的含混意见。绥靖主义、国际主义、各种类型的人道主义、女性主义、自由恋爱、离婚改革、无神论、生育控制——这样的话题比平常获得了更仔细的倾听。革命情绪自然也辐射到还太年轻不能上战场的孩子,甚至包括公学男孩。那时我们都自诩新时代受了启蒙的新人,抛掉了被那些讨厌至极的“老头子”强加于头上的正统。我们仍秉持势利态度,理所当然地认为该一直获取利息或投身安逸的工作,同时,似乎也很自然地“反政府”,对OTC(军官训练团)、基督教、甚至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皇室家族都嗤之以鼻。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仅仅是加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战潮流。有两件事刻在我脑里,可见那个时期非比寻常的革命情绪。一天,英语教师布置我们完成一张常识问答,其中有个问题是:“你认为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十个人”。十六个男孩里(平均年龄约十七岁)有十五个把列宁列了进去。这是在一所昂贵公学,时间是1920年,俄国革命之可怕仍在每个人脑子里栩栩如生之时。还有1919年所谓的和平庆祝。长辈为我们决定我们应该以传统方式庆祝和平,即向倒下的敌人欢呼。我们手持火炬,在校园里行进,唱“统领吧,不列颠”之类的爱国歌曲。男孩们——自豪地,我想——从头捣乱到尾,和着原调唱亵渎而煽动的歌词。我不知在今天那样的事是否还能发生。如今我遇到的公学男孩,比起十五年前我和我的同代人来说,即使是头脑聪明的,也持右翼得多的态度。
因此在十七八岁时,我既是个势利眼又是个革命者。我对抗一切权威。我把萧伯纳、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当时还被视做危险的“进步”作家)出版的所有作品读了又读。我把自己大致概括为社会主义者,但我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理解甚少,也没意识到工人也是人。远远地,并且是通过书本——如杰克·伦敦的《深渊居民》(ThePeopleoftheAbyss)——我对工人所受的苦难感到焦虑,但我仍憎恶、鄙视他们。我仍反感他们的口音,受不了他们成了习惯的粗鲁。必须记得在那时,战争刚刚结束,英国工人阶级斗争势头高涨。那是大型煤矿罢工不断的时代,矿工被认为是残忍的人,老妇人每天晚上都要看看床底下是否藏着罗伯特·斯迈利。在整个战争期间,以及战争刚刚结束时,工资高,就业也充分,而后形势急转直下,工人阶级自然反抗了。男人们被花哨的许诺引诱进军队,从战场上回来却发现回到的是没有工作、连栖身之所也没有的世界。更何况他们在战场上待过,把一种军人态度也带回了家。这是一种本质上无视法律的态度,尽管他们有纪律。空气中涌动着动荡不安。这首朗朗上口的抱怨之歌属于那个时代:
没什么能确定除了
富人更有钱,穷人生崽子
难熬的日子
不好不坏的日子
不可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