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七大全:三七植物化学》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三七化学成分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中国三七大全:三七植物化学》共分6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三七皂苷及其皂苷元成分,第2~6章分别对三七脂溶性化学成分,三七水溶性化学成分,三七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三七皂苷成分的合成,三七皂苷成分的构效关系及结构改造研究等方面做了较系统的介绍。
《中国三七大全:三七植物化学》适合于中医药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中药资源开发科研工作者、生产企业参考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大品种,也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它具有显著的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等功效,具有极高的医药价值和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具有明显的抗心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变血液循环、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多个环节的治疗。三七在我国中医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现已成为年产值数百亿的中药材大品种。云南省政府最近提出了将三七打造成为1000亿元产业的宏伟目标,三七产业迎来更好、更快的历史发展时期。
三七是我国成分清楚、疗效明确的中药材品种,也是化学成分研究最为系统的品种之一。目前已经从三七不同部位分离到皂苷类成分110多种,以三七中人参皂苷和三七皂苷为主的化学合成、生物转化及结构改造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为了总结三七在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组织了云南省相关专家,编写了《三七植物化学》一书,旨在为从事三七研究开发、生产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开发三七提供便利。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筹)、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单位大力支持和各编委的密切合作;得到了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等一批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陈纪军,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导;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百人计划”、“云岭学者”。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开展抗精神疾病和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修饰、优化与新药研究与开发。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NSFC一云南省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研究20余项。主持研发了抗抑郁症天然药物1类新药奥生乐赛特,获得Ⅰ,Ⅱ,Ⅲ期临床研究批件,正在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120余篇在SCI期刊收录杂志发表;出版专著5部;申请专利38项,其中28项已授权。
曲媛,1983年生,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物化学专业。主要从事中药三七的化学成分及抗炎、镇静安神活性成分研究。目前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云南省重点基金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3项已授权;主编出版专著1部。
杨晓艳,1981年生,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三七及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人才培养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有1篇为一区文章。参与的研究于2015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总前言
前言
第1章 三七皂苷及其皂苷元成分 1
1.1 皂苷及其苷元的化学结构 1
1.2 皂苷及其苷元的提取分离 13
1.2.1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 13
1.2.2 三七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14
1.2.3 单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15
1.3 皂苷及其苷元的结构鉴定及其波谱特征 15
1.3.1 迭玛烷型皂苷的13CNMR谱-图特征 16
1.3.2 迭玛烷型皂苷的1HNMR谱图特征 16
1.3.3 迭玛烷型皂苷侧链的13CNMR谱图特征 17
1.3.4 迭玛烷型人参皂苷立体构型的谱图特点 17
1.3.5 迭玛烷型人参皂苷的苷化位移 18
1.3.6 达玛烷型人参皂苷连接耱数的NMR谱图特点 18
1.3.7 迭玛烷型人参皂苷糖构型的结构确定 18
1.3.8 主要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18
参考文献 208
第2章 三七脂溶性化学成分 213
2.1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13
2.1.1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213
2.1.2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214
2.1.3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18
2.1.4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其波谱特征 219
2.2 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 228
2.2.1 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228
2.2.2 三萜及甾体类化舍物的提取分离 230
2.2.3 三萜及甾体类化舍物的理化性质 231
2.2.4 三萜及甾体类化舍物的结构鉴定及其波谱特征 233
2.3 挥发油及油脂类化合物 235
2.3.1 挥发油及油脂类化舍物的化学结构 235
2.3.2 挥发油及油脂类化舍物的提取分离 242
参考文献 243
第3章 三七水溶性化学成分 244
3.1 糖类 244
3.1.1 糖类的提取分离 245
3.1.2 糖类的化学结构 247
3.1.3 糖类的结构鉴定及其波谱特征 248
3.2 氨基酸 249
3.2.1 三七素 250
3.2.2 γ-氨基丁酸 251
3.2.3 环二肽成分 252
参考文献 256
第4章 三七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 258
4.1 三七根化学成分 258
4.1.1 三七主根中的化学成分 261
4.1.2 三七剪口中的化学成分 263
4.1.3 三七绒根中的化学成分 265
4.2 三七叶化学成分 266
4.3 三七果梗及果实化学成分 269
4.3.1 三七果梗中的皂苷成分 269
4.3.2 三七果实中的化学成分 270
4.3.3 三七种子中化学成分 272
4.4 三七花化学成分 273
参考文献 280
第5章 三七皂苷成分的合成 283
5.1 三七皂苷成分的化学合成 283
5.1.1 人参皂苷Rh2及其类似物的化学合成 284
5.1.2 人参皂苷Rh2的化学合成 289
5.1.3 人参皂苷F1、F3、L10的化学合成 290
5.1.4 人参皂苷Rg3的化学合成 292
5.1.5 人参皂苷化合物1的化学合成 292
5.1.6 新人参二醇皂苷的合成 293
5.1.7 人参皂苷Rb2的化学合成 293
5.1.8 人参皂苷Rh1的化学合成 295
5.1.9 人参皂苷Rg1的化学合成 296
5.2 三七皂苷成分的生物合成 296
5.2.1 人参皂苷F2的生物合成 298
5.2.2 人参皂苷Rd的生物合成 299
5.2.3 人参皂苷Rg3的生物合成 302
5.2.4 人参皂苷Rb1的生物合成 304
5.2.5 人参皂苷Rh2的生物合成 304
5.2.6 人参皂苷化合物K的生物合成 305
5.2.7 20 (S)-脲人参三醇的生物合成 306
5.2.8人参皂苷R91的生物合成 306
5.2.9人参皂苷Rg2的生物合成 307
5.2.10 20(S)-人参皂苷Rh1和20(S)-人参皂苷Rh1的生物合成 308
5.2.11 稀有人参皂苷C-K的生物合成 308
5.2.12 稀有人参皂苷Rh1的生物合成 309
5.2.13 稀有人参皂苷Rh4的生物合成 310
5.2.14 三七皂苷nR2和RX1的生物合成 311
5.2.15 人参皂苷F1的生物合成 311
5.2.16 绞股蓝皂苷XVII的生物合成 311
5.2.17 稀有人参皂苷C-Y,C-Mc的生物合成 312
5.2.18 稀有人参皂苷Rg5和Rk1的生物合成 312
参考文献 312
第6章 三七皂苷成分的构效关系及结构改造研究 317
6.1 三七皂苷成分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 317
6.1.1 母核类型 317
6.1.2 羟基的数目和位置 317
6.1.3 糖基的数目和位置 318
6.1.4 立体构型 318
6.1.5 新皂苷(元)的抗肿瘤构效关系 319
6.1.6 25-OH-PPD的抗肿瘤活性 319
6.1.7 25-OCH3-PPD的抗肿瘤构效关系 319
6.1.8 次级皂苷的抗肿瘤构效关系 20
6.1.9 20(R)-人参三醇结构修饰产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构效关系 320
6.2 三七皂苷的结构修饰及其修饰产物 321
6.2.1 20(R)-人参二醇的结构修饰 321
6.2.2 20(R)-人参二醇和20(R)-入参三醇的乙酰氯开环结构修饰 321
6.2.3 三七二醇型皂苷氧化降解产物衍生物的合成 323
6.2.4 三七二醇型皂苷元磺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324
6.2.5 人参二醇磺酰化反应 326
6.2.6 酸碱水解和酶解法 326
6.2.7 Ag2CO3作为催化剂 327
6.2.8 TMSOTf作为催化剂 328
6.2.9 0cotillol型皂苷 328
6.2.10 对25-OH-PPD的结构修饰 332
参考文献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