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科技政策、伦理与关怀。关于科技政策,很多人认为是决策者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在大科学时代,没有人可以脱离政策的约束而生存,科技政策是科学界的行动指南与路标。在政策的激励下,人会面临"是-应该"的抉择,由此就面临科研中的伦理选择问题。在政策绩效的驱动下,压力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揭示,就是关怀的起点。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总序 / i
科技政策
2016年中国科技政策关键词:公平,契约,创新补偿,挖掘知识资本 / 2
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与组织记忆重塑 / 6
“西湖药方”的药引子是什么 / 16
人才都去哪儿啦 / 20
人才是一种奢侈品 / 29
从整容到再造——散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 33
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创新成本的变迁 / 40
打开政策窗口盘活智力资源 / 51
要么改变,要么被淘汰 / 53
招生市场也需要“出口转内销” / 55
上海如何为创新留下更大利润空间 / 58
关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基础条件诊断与对策 / 60
上海筹划科创中心竞争力何在 / 74
如何建设科创中心 / 77
缩小知识梯度靠人才流动 / 81
科技体制改革弹性有多大 / 84
“穷科学”奔“小康” / 87
文化需要的是开放与公平而不是特设性保护 / 90
贫血的创新需补文化之气 / 95
科学文化能否支撑起创新的思想屋顶 / 98
文化基准线决定创新潜力 / 107
把创新的种子种在文化高地上 / 110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未来的担忧 / 114
更多的科学普及才能提升社会的免疫力与文明 / 117
科学家的科普陷阱——承认与收益的双重不对称 / 122
关于科普供给激励机制的一些思考 / 129
科普不应忽视老年群体 / 136
科学传播的变革:从窄内容到宽内容 / 138
高等教育改革能否跨越“马太效应”陷阱 / 143
创新“链式反应”必须从中学开始 / 153
新一轮区域间知识资本竞争的巅峰对决 / 160
关于设立学术安全培训制度的思考 / 163
开放获取,拥抱还是拒绝 / 169
伦理
国家科技奖推荐须避免“灯下黑” / 174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该最先影响谁 / 176
学位点的评审瓶颈:从机会公平到风险公平 / 179
排名如何更科学 / 182
科技人才如何流动才合理 / 184
PX困境的出路:购买选择权——风险、不可逆与利益补偿 / 187
如何避免科技体制改革重走老路 / 192
院士制度应设立承认的补偿机制——由屠呦呦获得诺奖想到的 / 195
承认可以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从张亭栋获求是大奖说起 / 198
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 200
科技进步的缰绳与伦理阶梯——基因修复中出现的“废品”该如何处理 / 205
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 213
伦理:让创新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 219
干细胞研究应设立三道伦理栅栏 / 222
信任稀缺背景下的“打折科研” / 226
科研诚信库存与道德地图 / 229
科技驱动文明 / 234
关怀
学术界的适者生存与功利主义之锤 / 238
今天的师生关系走进死胡同了吗 / 245
科技界的焦虑与道德困境 / 248
国人心理问题危机 / 251
后诺奖时代的生存 / 260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 262
幸福的权利:来自个体与社会的责任 / 266
后记:写作是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 /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