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文字有几分敏感,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片情怀,因此,有了些生活的感觉,就想把它形成文字,于是有了一篇篇小文。别无他念,想记录下作者走过岁月的一些响动、一丝印迹、一点心情,以及他和他的阳光、月华、雨水、四季的风同在的过程。当然,更为自己创设一个幽篁之境,让人在浮世有一块幽僻的心地,《三塔谣》作者韩明飞可以时常回归到空寂和宁静,同他自己的心灵窃窃小语,让他的每根神经和每个细胞都能听见。
现在,把其中的65篇结集,算是对他自己这些年的日子有个交代。以前,他从没有想过要出《三塔谣》,正是在大家的鼓励下,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南通民谣云:通州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中插。我一生有幸与这三座塔结缘,我在她们的塔影风铃里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可以说,三塔同日日划过塔刹的阳光构成了我内心的图景,成为我今生今世生于斯长于斯的证据。
我出生在狼山北的临江村。那时候,家家户户开门见山,蔚蓝的天幕下连绵起伏的五座山体青葱灵秀,如一套立体画屏。画屏最佳处是支云塔,耸出家乡秀关的风景。我出生的那个冬夜寒气十足,祖母说,那天滴水成冰。我猜想,当我在老屋西头房里呱呱落地,凛凛北风里,广教寺和支云塔的灯光烛火给长辈们心头带来多少暖意。
第一次走近支云塔,是一个刚走出荒年的春日,祖父带我和大弟上山敬香。站在殿后,我们虔诚地仰望古塔。金色的瓦面,紫红色的廊柱和栏板,在阳光下反射着庄严的圣光。山下,又一度春风正装点出无尽的村意,桃园村一树树桃花绚烂无比。在祖父指点下,我们看过桃园,看临江,看我家的五间草屋。我和弟弟想买票上塔。祖父说,还是到山下吃碗馄饨饱饱肚子吧。于是,悻悻地跟着祖父下了山。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春天,我实现了这一愿望。那时,我在十七中(后改名为旅游中学)工作。学校地处曹公祠,站在前排教学楼南眺,五山历历在前,我们戏称这楼叫望山楼。那天,组织学生到狼山春游,我和同事们登上了支云塔。临风俯瞰,和暖的春晖下,大江滔滔,泛起金波;千帆往来,汽笛声声。我感叹岁月,感慨世事变迁,回来写了篇《登塔遐想》,登在校门口的黑板报上,那是我最初发表的文字。
文峰塔下也有我的家园,这里是祖母世代居住的地方。我和大弟生在临江,长在文峰塔边。每天,我们打开厨房后门,就能看到巍巍的文峰塔。塔前有条大河,老辈人称宝塔河,塔下的庙,我们称宝塔庙。祖父从临江到祖母这边来,熟人相问,祖父回答,上宝塔河去。文峰塔,宝塔河,成了我们这一带的人情感化的家庭地址。直到现在,有人问起我的住所,我还喜欢说文峰塔那边。
韩明飞,生在新中国的朝阳里,长在乡土上。改革开放之年,走上教师岗位。历南通市第十七中学、南郊中学,再到南通中学工作,三十余年,尽心课读事教。常怀一颗真诚的心,感念生活,感怀岁月,写点文字,自我慰勉,还原生命的本色。
第一辑
父亲的年酒
老爷车主
曾祖母的俗话
梦里九月
老侄儿这个称呼
瓦屋七八间
丫头
曝伏
拆迁记事
我的青葱岁月
心灵的天堂
凌夫子
第二辑
用心走过每一天
常怀平常心
用体温温暖自己
数学符号的生活化理解
让我成为你的记忆
人生拾穗
“苇草”的美丽
生命的日记
真情浇灌的园地
走过托斯道夫
年来年往
墓地二题
纪念品
走过世纪的芬芳
泸沽湖边
第三辑
秋事短章
夜来南风起
走进收成
洇透汗水的歌
禾田听蛙
乡村五月
天上星多来日热
伏天农事
乡村印象
草有草的风景
冬日
秋野小渠
第四辑
三道墙
秋天的合唱
春意
……
第五辑
后记
儿时,到方家埭走亲戚是我们最风光的时刻。我们穿着格整整的新衣裳,在田里劳作人们的目光里走进方家埭。热情好事的乡亲传送着田间“电话”:“宝塔河来人了!”一块田传一块田,消息很快就传给在田里干活的伯伯。他撂下农具,斜田抹角地往家里赶,怕我们枯站在门外。伯伯是俗称的“灯笼头”,一着急,额上就冒汗珠子,见到我们,拎起褂子角抹抹额上汗水,一脸憨厚的微笑。他用手掌在条凳上抹过来再抹过去,叫我们坐。其实凳上并没有灰尘,他要抹过了才放心,或者说才觉得对得起我们。伯伯平时话不多,见到我们话匣子就打开了,边告诉父亲些邻里近事,边张罗着烧茶水。早饭后已洗净的铁锅他还要刷了又刷,然后再用清水过一遍,才烧水。不一会儿,热气就从木锅盖缝里钻进来,陈旧的锅盖板味弥散了一屋。他怕水里有木器味,我与弟弟喝不惯,就在茶里多放些糖精,以至于有时茶水里反倒有点苦尾子。
作客方家埭如同在鲁迅先生《社戏》里的平桥镇,随处都能感受到乡里乡亲的真挚和亲热。嬷嬷娘家与伯伯家只隔条小河,穿过两个院落,绕过河头就到了。我们走过土场,兼亲带故的乡亲会主动走出门来招呼我们,谈论我长得像母亲,弟弟长得像父亲,还真诚地邀我们到屋里坐坐。嬷嬷娘见到我与弟弟总会说:“我侄儿侯来了,嬷嬷娘心底只觉得过欢喜。”说话间脚步也变得轻快了,她麻利地从柜子里寻出花生袋,炒花生给我们吃。那时花生是过年才能吃上一回的上等物。没有沙子,又怕我们久等,急火烘炒出的花生壳焦黑的,她解下围裙,把黑乎乎的花生搓搓净,盛在瓢里,催我们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