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2 元
丛书名: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
- 作者:李颖
- 出版时间:2014/12/1
- ISBN:9787516153871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9.3
- 页码:30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 EMI 的超学科研究》笔者走访了全国十几所高校,历时两年,对双语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调研结果看:名列前茅的高校拥有名列前茅的学生,可以直接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授课;而在大多数高校,用全英语开设非英语类课程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双语课的效果也远非大家所期待的。基于调研并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设计新的模式与方案,并在任教的大学付诸实践。
李颖,女,先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MPhil)和英国诺丁汉大学(PhD),期间获得Sun Kung Kai基金资助和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奖学金。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担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迷人的中国——文化精粹赏析”主讲人。已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16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其他各级项目8项;获得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曾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侨界优秀人物、杭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教师、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杭州师范大学师德标兵、杭州师范大学“巾帼示范岗”先进个人。
第一章超学科研究概述
一超学科理念的提出
(一)超学科的定义
(二)“超学科”与“单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
(三)关于超学科的研究
二超学科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欧洲高等教育的文理学科竞争
(二)高等教育思想界的两种文化之争
(三)跨越“文、理”两种文化的案例研究
(四)课程与思维的“辐射圈”
三超学科理念在研究和教育领域的主要应用
(一)欧美高校的超学科研究
(二)哈佛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超学科案例法
(三)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的Projectzero
(四)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超学科、研究型外语教育课程
体系实验
第二章全英语教学模式(EMI)研究概述
一各国的EMI实践
(一)全球推进EMI模式
(二)各国EMI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EMI模式的动因概述
(一)语言与科学
(二)语言与思维
(三)语言与认知
三我国高校的双语与EMI模式
(一)现状概述
(二)我国“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问题
(三)我国学术界关于EMI的研究
四我国高校开展“双语/EMI”教学的形式
(一)各高校的“双语/EMI”模式
(二)成功进行EMI教学的策略
(三)上海市高校示范性EMI课程建设
第三章EMI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二“关键语言”政策
(一)外语——资源论
(二)美国外语政策和国家安全
(三)一日本的关键外语
(四)中国的国家外语能力
三国际化对外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我国外语教学与国际化
(二)国际化对高校EMI提出的要求
四师资国际化的策略
(一)双语/EMI师资的国际化需求
(二)我国本土师资国际化的现状
(三)本土师资国际化的策略
(四)本土师资国际化的能力考察与评估
五EMI教材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一)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母语文化
(二)一项关于高校学生母语文化意识的调查
(三)对教材图书出版业的启示
(四)在全外语出版物中重拾母语文化
第四章高校:EMI教学模式的超学科思维
一“语言+学科”和超学科
(一)语言科学的界面研究
(二)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三)计算语言学的超学科性
(四)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领域
(五)外语教学与超学科研究的关联
二:EMI课程建设中的超学科理念
(一)超越学科界限的EMI模式
(二)超学科视野下EMI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第五章高校生态型EMI课堂的要素研究
一教育生态系统和课堂生态
(一)生态学和教育生态系统
(二)课程与课堂生态研究
二优质生态型EMI课堂的要素
(一)生态型外语课堂的教学设计
(二)生态型EMI课堂的要素
三生态型EM。I课堂案例分析
第六章教育部直属高校A的EMI课程调研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二数据分析
(一)双语/EMI教师实际授课使用英语的比例
(二)双语课堂上教师中/英文语码转换的主要用途
(三)高校A的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
三研究结论
(一)师资国际化对授课质量的影响
(二)语言是学科认知诠释的外壳,还是思维的媒介?
……
第七章EMI教学实践与分析——以市属高校B为例
第八章EMI课程群建设案例
1.哈佛商学院的材料式案例法
哈佛的案例法与HBs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其第一任院长EdwinF.Gay在1908年学院成立时就预想了“在教室里以讨论的方式思考并解决商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自从1921年第一个案例出现后,平均每年都会创作出约350项案例,涵盖了商务领域几乎每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些书面材料式的案例植根于这样一种教学理念:“要让学生介入一种需要分析和行动的场景中,而不是让他们讨论别人的理论或评价。”(Towl,1969)采用案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世界中与管理相关的场景,让他们熟悉作为领袖所要面对的挑战,他们必须基于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做出具有远见的决策,同时也让他们习惯于直面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两难局面。
在HBs案例法中,学生们使用的“真实商务案例”来源于案例设计人员。通常,教师以案例研究人员的身份带领一个团队入驻某个公司,在几个星期内约见不同的经理,探寻该案例的背景、发现的问题、关于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可选择的行动。这些调研过程都被编人案例中,意在创设尽可能接近生活的场景,学生们要面对的是不完整的信息和模糊的证据,而在紧迫的时间内他们又必须采取有效行动。这些管理案例的特征是没有“对一错”或者“是一非”的必然答案。
哈佛案例法的另一个特征是突显各个阶段、各个层面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哈佛商学院按照多样性原则挑选80至90名学生,每个学生都被分配在某一“部门”。在这些“部门”内,一年级的课程都是在类似古罗马竞技场的圆形教室里。在整整一年时间里,每天有大约四个小时的课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间密切互动。在课程开始时通常有“coldcalls”,激励学生们在走进课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coldcalls”即“冷点名”,或者称为“冷叫”,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不预先通知就让一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该问题和这位学生的回答将作为大家继续深入广泛讨论的始发点。而这些用作“coldcalls”的问题都和所给的案例相关,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学生的陈述与分析就是用自身的背景、观点和主张与同学一起探讨。除了这些“部门”之外,学生们还组成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型不仅是基于“友谊”、“团队合作所需的能力”,还必须考虑各自背景的多元化以及职业经历的多样性。在学生各自研究了案例之后,“学习小组”会让他们先在一个合作组中讨论他们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