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短篇小说集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林格伦纪念奖提名作家殷健灵的成名代表之作,书中的篇目抒情之深、运笔之美,以及对人生的旷远体会,都非一般儿童文学可媲美。作者对亲情的痛彻心扉的领悟,对爱情初恋的另一种表达,都令读者难以忘怀,深深感动。
无尽的回家路,是穿梭在时光影子里的暖暖的期盼,散发着苦涩和香甜,却终究是每个人都要回归的,不管你意识到了没有。那年懵懂,却飞身安分守己的外壳,向未来叩问冰冷的温度。本书的故事篇篇况味深远,犹如微苦的咖啡,散发悠远浓香,为迷惘中的少年人拨云见日、抚慰心灵。
殷健灵,1971年10月生于上海,在南京近郊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做过女性杂志主编,现为《新民晚报》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18岁在《少年文艺》(上海)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以青少年文学创作为主。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和《甜心小米》系列,散文《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越南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第八届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作品连续三年获选“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致成长中的你》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
悠悠在转椅上坐着不动,四下打量她的房间。在和姑妈交流彻底绝望以后,她把兴趣转到了她的“新家”上。
她刚刚注意到,窗玻璃竟然是彩色的,像教堂穹顶上的那种。转角窗台油漆斑驳,露出灰白的底。门上的铜制把手磨得光艳艳的,似乎轻轻一摸就会留下指印。地板是柚木的,一些地方磨秃了,走起来会吱嘎吱嘎唱歌。
最可爱的是写字台上的那个奶白色台灯,磨砂玻璃罩子,开关是拉线的,铜链子做成。还有床对面的老式挂钟,猫头鹰式样,眼睛会左右转动,也讨人喜欢。
虽然这套公寓里还住着姑妈,可悠悠觉得自己仿佛孤身一人,突然被抛在一个陌生的时间倒流的地方。新鲜感是很容易过去的,打量完屋子里的每个部件,她把视线移到了门外。
姑妈房间的门关着,门缝里有光线漏出来,里面悄无声息。一定在用功吧,悠悠想着,蹑手蹑脚走到了客厅里。
月光透过宽大的窗户射进来,把室内照得透亮,如同一片雪地。房间里的摆设在银光里仿佛都有了另外一种形状和生命,看似静默无声,实则蕴涵了喧响。以前,住在高层里的悠悠还从来没有注意过月亮竟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力量。都市里的月亮是容易被忽略的。人们有灯光,便忘了月亮的作用,忘了月亮可能赋予人类的灵性。
悠悠抚摩着餐桌光滑的桌沿,在月光的阴影里站了一会儿。蓦地,她的视线触到了客厅角落的一扇小门。这扇小门起先她一直未曾注意,主人可能也不希望它引人注意,因此它被漆成了与墙壁颜色相同的乳白色。看上去,是一间不起眼的储藏室。
储藏室里当然不可能有什么风景,悠悠还是有兴趣过去看一看。轻轻一推,门就开了,里面黑洞洞的。悠悠顺手把墙边的灯打开,眼前豁然开朗。
这间屋子并不比客厅小,里面立满了顶天立地的书架,架子上的书分门别类,多是发黄的旧书和线装书,有小说、故事、音乐、社会科学,更多的是文史方面的书。做书架的木料很粗糙,像是匆忙做就的,墙面也出奇的破旧,不知有多少年没有粉刷过了,三十年?五十年?总之,悠悠还没有见过比这更残破的墙,外层的石灰大抵脱落,似乎只要稍稍震动一下,整个墙面都会掉下来。
悠悠在书架旁走来走去,眼望这些少见的书,她的心里重新充满了好奇的冲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像姑妈这样生活?似乎活在另一个时代,嗅着上个年代遗留的气味,住在上个年代留下的房子里,是不是也做着上个年代的梦呢?想到这里,她略带嘲讽地笑了。
她的脸正对着一排蓝封面的线装书,忽然地隔着书架看到了墙上的一幅画。不,确切地说,它称不上是画,只是随意的涂鸦。似乎是用碳笔画的,线条的颜色已经很淡,但还看得出画的是个少年,十七八岁的样子,戴一顶帽子,穿老式的西装,双手扶在阳台的栏杆上。他长得十分英俊,线条硬朗,只是面带忧郁,是这个年龄的人少见的忧郁。没有背景,使他看起来有些突兀,像是突然被时间遗漏在了这里。
悠悠站在那里,呆呆地看了一会儿画,觉得似乎有一种久远的熟稔,还嗅到了一股潮湿的霉味。她试着想象他是谁,是谁把他画在墙上,这幅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她的思绪出现了片刻的短路。
“我叫你不要随便翻我的书!”是姑妈的声音,音调不高,但十分冰冷。
悠悠回头,只见姑妈站在储藏室门口的阴影里,用手指着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