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题是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介绍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的建设情况;提供了碳金融市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对绿色低碳的相关政策及实践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如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项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情况等;提供了中国与国际上在能源和二氧化碳方面的*数据。
薛进军(日文名:雪原树人Tatsuto YUKIHARA),男,1955年3月生,1992年获武汉大学发展经济学专业博士。1982年3月-1984年7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教系助教;1983年3月-1984年8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教系讲师;1987年9月-1992年7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1989年3月-1993年2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89年3月-1992年3月任武汉大学经济系副主任;1989年3月-1994年7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2年3月-1994年8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1994年8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4年9月-1997年3月任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1997年4月-2007年3月任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赵忠秀,男,1966年3月生,江苏人,经济学博士。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秘书长,全球商务与贸易国际学会会长,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中共中央党校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7月起,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任教。1997年6月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2005年4月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兼任人力资源处处长。2011年5月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著有《对外贸易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与物流》等。1998年被评为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论文三等奖。2001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佳博士论文奖。2005年获第九届全球贸易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5月25-28日,首尔,韩国)会议最佳论文奖。2006年主持《国际运输与物流》课程建设,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评选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戴彦德,男,生于1957年6月,山东蒙阴县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全国能标委能源管理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科协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任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等。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发展战略以及节能方面的规划和研究。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近期主持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和措施、十二五节能规划研究、2050年中国低碳之路、中国中长期的能源需求情景及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项目。
王波,男,1971年10月生,河南南阳人。国际关系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利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曾任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客座研究人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气候变化政策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国际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技术转让政策、中国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中欧关系等。
孙永平,男,1977年9月生,陕西神木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湖北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入选人员,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社会兼职包括: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专家库成员、中国双法学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理事、中华发展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任建设。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经济评论》、《南京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软科学、英国繁荣战略基金(SPF)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首届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武汉市(第1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郭琳,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助理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Ⅰ 总报告
1 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薛进军】/001
一 中国从谨慎到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002
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减排国/003
三 中国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004
四 中国可以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004
五 中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建议/006
结语 世界期待中国引领/007
Ⅱ 碳市场
2 发展碳价机制,促进低碳转型【何建坤】/008
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与节能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协调【段茂盛】/015
4 中国试点碳市场碳价波动、成因及对策【苏建兰】/025
5 中国碳交易试点运行进展总结【陈 醒 徐晋涛】/042
6 湖北碳交易试点价格稳定机制及其评估研究【谭秀杰 王班班 黄锦鹏】/054
Ⅲ 碳金融
7 对碳市场引入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思考【王 丹 程 玲】/075
8 光大国际减排实践【甘 洁】/082
Ⅳ 绿色低碳发展
9 成本收益视角下环境税种的最优选择【刘 宇 胡晓虹 史巧玲】/094
10 安徽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演变分析【杨 庆 蒋旭东 汤丽洁 徐 鑫】/111
11 我国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付 伟 张连刚 罗明灿】/126
12 关于绿色发展国内同类城市比较研究【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处】/138
Ⅴ 案例
13 林业碳汇的探索
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项目为例【张 磊 龙双红】/165
14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要素分析【高羿展 武 辰 路遥冬】/177
15 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与创新【田金平】/186
Ⅵ 附录
16 附录1 中国统计数据/194
17 附录2 国际统计数据/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