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主要分析了《易》中关于阴阳文化的释义和存在,同时将阴性文化单独列出加以讨论,从古代文献如《六经》《春秋》《洪范》等篇目中分析阴性文化的现实阐述,将人性、文化等用阴性文化加以阐释,诠释了阴性文化的内在含义。
★ 阳道坚强而易歇,阴道微软而长久。
★ 解密恶阴喜阳的人之常情,抑阴扶阳的阴盛现象。
★ 从自然现象到古代经典再到传统故事,带你透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
序言
在那浩瀚的古籍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易》。它凝聚着和汇集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并独创地开启了中国人的意象性:以(、)阴阳符号来比附或象征自然与社会的柔刚、静动、隐显、黑暗光明、丑恶美好……从而构成引人兴趣的文化现象。但是,易学家似乎还不满足于这种以阴阳符号来比附或象征自然社会中的所有现象,他们对此作超越思考,产生了中国士人强烈的本体观念,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尔后,谈《易》、注《易》者无不坠入这《易》本身所有的程序之中:谈阴阳,探幽明,穷极奥蕴,并在其中掺杂自己的思想内容。但是不管这些谈《易》者和注《易》者在其中渗入多少自己的思想内容,这谈阴阳、探幽明却被形式地保存下来,以至这类阴阳、幽明等辞条被深深地嵌入中国士人的脑海之中。
然而,透过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深奥、广博的本体,《易》似乎还保留着别番心理和情趣,即恶阴喜阳和抑阴扶阳。这就如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说的:《易》中说到那阳处,便扶助推移他;到阴处,便抑遏雍绝他。《朱子语类》卷65《易·纲领上之上》。这恶阴喜阳却是人之常情,而这抑阴扶阳则多少向人们透露:是否自古就存在着阴盛现象?如是,则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文化岂不又应验了古人的话:阳道坚强而易歇,阴道微软而长久,即阴性柔长。由此,实在有必要在抑阴扶阳之同时,还要对这阴作透视、分析,故将本书定名为《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
刘康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多年。著名易学研究专家。在两汉哲学、魏晋哲学领域亦独具建树。著有《淮南子直解》《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老子直解》《鸢飞鱼跃:中国哲学语素论》等。在弘扬国学文化上,刘康德教授颇有贡献。
第一章阴盛现象学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阴阳实义之界定
一、阴阳原始字义
二、阴阳实义之一:自然天气
三、阴阳实义之二:阴阳二气
四、阴阳实义之运用(一)
五、阴阳实义之运用(二)
第二节自然阴盛现象
一、阴阳别义:阴居先、阳居后
二、阴居先:以水为主水经
三、水灾
四、治水
第三节社会阴盛现象
一、阴阳别义:小人多、君子少
二、小人多:以术为主
三、水的社会衍义及以水喻术
四、术史之一:随处渗透,不择手段
五、术史之二:随波逐流,应物变化
第二章抑阴扶阳篇
第一节以正匡邪
一、以六经匡救天下
二、以《周易》网罟人伦
三、作《春秋》诛讨乱贼
四、吟《诗》以醇正人心
第二节以方制圆
一、以《月令》准则自然现象
二、三礼方正社会人物
第三节以天徵人
一、以天徵人,《洪范》昭示
二、以天徵人,《繁露》垂象
三、以天徵人,知往察来
第四节以德自律
一、以诚自律
二、以仁自律
三、自律途径:居敬主静
第五节隐恶扬善
一、隐恶扬善在社会为政上的表现
二、隐恶扬善在社会人性上的表现
第三章负阴心态录
第一节负阴心态在思想上的流露
一、天问
二、道论
三、玄对
四、智度
第二节负阴心态在方法上的表现
一、研几与知化
二、知人与识鉴
第四章阴性柔长说
第一节阴性柔长与人之弱化
一、丧我
二、柔忍
三、隐机
四、圆通
第二节阴性柔长与文之同化
一、鸣同
二、缘饰
三、格义
四、阴取
第五章阴性文化论
第一节阴阳虚义、别义及其运用
一、阴阳虚义与别义
二、阴阳虚义之运用
第二节阴性文化论
一、曲笔史记
二、隐秀文学
三、婉晦语言
四、玄妙书道
五、诡道兵法
六、通幽园林
七、主静养生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