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方论十大名著:绛雪园古方选注》选录《伤寒论》113方及其他医方共324首。上卷“伤寒论方”分和、寒、湿、汗、吐、下六剂,下卷分内科、女科、外科、痘疹科、眼科、耳鼻科、咽喉科、折伤科、金簇科等按病列方。每方均先列医方组成、服法,后缀医论,对各方方义、药物性味、组方配伍、医方主治及功效、随症加减等均加详细阐释其所以然,做到“显微阐幽,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规”,以至“刚柔有变,约制有道”之境,其方解亦多发前人之未发,故后人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亦多引用。
王子接,字晋三,号沧州,江苏吴县人,清初四大名医(叶天士、薛生白、徐灵胎)之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绛雪园得宜本草》《伤寒古方通》《伤寒方法》等书。《绛雪园古方选注》又名《十三科古方选注》,成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
魏序
自序
《绛雪园古方选注》条目
上卷
和剂(共四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芍药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术甘汤
小建中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甘草汤
桔梗汤
半夏散及汤
苦酒汤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栀子干姜汤①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人参汤
十枣汤
牡蛎泽泻散
蜜煎导法(附)①
猪胆导法(附)
中卷
内科
秫米半夏汤
马膏生桑桂酒方
生铁洛饮
泽术麇衔散
药熨法
角发酒
兰草汤
四君子汤
十全大补汤
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人参养营汤
……
下卷
方剂索引
坎,再索而得中男,在人为肾中之阳,阳陷乎中,得子非易。若少阴男人,耳薄鼻尖,毛悴精寒者,尤难种子。《易》曰: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必得少女之心;有孚于夫,刚中得正,孕虽险亦可求而得男,承上文说言乎兑之义。《易》日:劳乎坎者,肾虽为作强之官,阳陷而险,更当慰劳肾中之阳,乃能刚中而不失其孚,宜服坎炁丹。坎炁、人乳补先天之正气,熟地黄、人参、枸杞子填补足三阴经,丸以酒酿、白蜜酝酿之品,而成化育之功。
斑龙丸方见内科丸方中
艮,三索而得少男,得其所止之阳也。《象》曰:艮其限阳极于上,不能退听于阴,索而不有其身矣。男子八八,天数己极,不得其子,亦止所当止,无为之时也。然阴阳处过极之候,必变而后得,如从震而变大过,日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从艮而变损,日山泽通气。《易》日:艮,其背阳气止于背,而不能变,当从兑以悦之也。男服斑龙丸通督脉之阴阳,补玉堂关下之穴,以救尾闾沧海之竭,犹藉女妻有孚,庶可索而得男,当服吉祥丸,启子宫生气,则从兑而变悦也,疏肝清胃丸。
炙甘草 广陈皮 茜根 乳香 没药
上法制,等分为末,另用夏枯草煎膏为丸,每服五钱,开水送。
夏枯草 蒲公英 金银花 漏芦 橘叶 甘菊 豭鼠粪 紫花地丁 贝母 连翘 白芷 山慈菇 瓜蒌实
乳岩发于乳中,按《胃经循乳穴歌》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又《肝经循乳穴歌》云:循本经之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故前贤皆以忧思郁怒,积气于肝胃两经,而成乳岩。第方书治法虽多,不失之峻补,则失之峻攻,惟仲醇①制疏肝清胃丸,虽平淡无奇,却有深中肯綮之妙。夏枯草入厥阴,解郁热,散结气。蒲公英一名黄花地丁,人阳明,散热毒,消痈肿。二味为君。金银花人阳明,散热消乳肿,甘菊清风热、益肝阴,鼠粪人阴解热,紫花地丁透乳消肿,茜根行血通经,贝母开郁结,消乳痈。凡此六者,皆入肝经。连翘清客热、消肿毒,白芷散血热、攻乳癖,山慈菇攻毒散结,瓜蒌实降火涤痰,甘草和胃消痈,陈皮和胃破结。凡此六者,皆入胃经。共十二味为佐。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二味为使。再复以夏枯草煎膏为丸者,其义重在通阳化阴,流通血脉,乳癖自散。实遵《经》言肝欲散、胃喜通之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