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并不是由专门的劳动工具转化而来的,而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用于精神消费的器物。不管是用来玩耍,还是用来娱乐健身,玩具的这种渊源并不因它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这也决定了玩具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功能。玩具其实是一种艺术创造,它的本质特征是其与生俱来的艺术审美性,而它的本质特征又导致了其本质功能——精神愉悦的审美功能。不管什么样的玩具,带给人们最终的价值形式只能是愉悦性的精神享受——只因为它是“玩”具,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一种“具”。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董占军,艺术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出版《设汁家的再觉醒一后现代主义没计》、《壶中天地一道与中国园林》、《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编委)、《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史》、《外国现代设计艺术文献选编》、《雕塑艺术鉴赏》、《蝈蝈葫芦》、《艺术文献学论纲》等学术著作9部,发表论文20余篇。
乔凯,山东大学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联合培养的设汁艺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曾单独或与导师合作在《装饰》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第一章 民间玩具渊源
民间玩具的起源
民间玩具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民间玩具的类型
民间玩具的分类
节令玩具
观赏玩具
音响玩具
益智玩具
健身玩具
实用玩具
鸣虫豢养玩具
第三章 民间玩具的地域分布及特色
民间玩具的分布
山东省的民间玩具
北京市的民间玩具
河南省的民间玩具
江苏省的民间玩具
陕西省的民间玩具
其他地区的民间玩具
第四章 民间玩具的文化艺术特征
民间玩具的文化特征
民间玩具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民间玩具的功能
承载社会文化的功能
精神愉悦的审美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鸣虫豢养玩具
鸣虫豢养玩具是指专门豢养各种鸣虫的容器。这是相对于其他关于民间玩具的书籍新增加的一部分,所以须做详细讲述。对于鸣虫的豢养,发展最为繁盛的要数蝈蝈,所以豢养蝈蝈所用的容器——葫芦,也随着人们对蝈蝈的钟爱逐渐发展起来。天津、甘肃、山东是蝈蝈葫芦的重要产区,而且各具特色。本书以山东聊城的蝈蝈葫芦为例,对鸣虫豢养玩具做一简单的介绍。
1.蝈蝈葫芦的历史渊源
聊城位于鲁西北平原上,因春秋时此地存有聊国而得名,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最辉煌的时期,这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有直接关系。1289年,南起东平、经聊城、北到临清的会通河被开凿成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穿城市而过的运河为聊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之逐渐成为北方的商业和军事重镇。明清时期,运河经过几次疏通改造,使运河的通航能力大大增强,聊城也逐渐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江北一都会”。聊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商贾云集、商业发达的重要城市。南北客商把聊城周围所产的花生、棉花等产品运到四面八方,又把南方的丝绸、茶叶、竹器,北方的松木、皮革、煤炭等资源经过运河转运到各地。商业的发达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明清两代,聊城地区出状元两人、进士99人,虽不及江浙一带,但也颇能代表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1840年,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建造了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明清时期,聊城是全国刻书、印刷、制笔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聊城的商业、交通和文化地位,人员的流动,以及人们的娱乐需求,是葫芦雕刻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聊城人有畜养蝈蝈的嗜好,每年夏秋从田野中将蝈蝈捕回,放在用高梁秸秆或竹子编的笼子里,悬挂在庭院之中。人们在歇息之时,可以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犹如自然的田园交响曲。秋末天气渐冷,蝈蝈被放置在经过精心处理的葫芦里,玩虫者将其置于温暖的怀中,闲暇时斗其呜叫。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衣下传出蝈蝈的叫声,真乃“隆冬之季一点春”。清末民初,聊城地区蓄养蝈蝈的风气日趋兴盛,种植、雕刻和销售葫芦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副业,以葫芦为业的人逐年增加。葫芦生长特别喜爱沙土,因而聊城葫芦的种植和雕刻主要集中在城关、阎觉寺、梁水镇三乡。如陈庄、郎庄、大杨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王家庙、谷苏庄、李什庄、孟庄、路庄等处,这些地方生长的葫芦壳质细腻松软,便于削刻。在众多雕刻葫芦工匠中,郎庄的郎发敏、陈庄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等雕刻的葫芦图案最为精美,刀法熟练流畅,乃葫芦工艺中的佳品;在20世纪30年代每支竞售1个银元,而且供不应求,求购者络绎不绝。
1949年后,由于多种原因,葫芦的种植和雕刻逐渐停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把葫芦的种植和雕刻作为副业又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项重要的民间工艺品受到各界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