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1: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定 价:50 元
-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
- 出版时间:2011/4/1
- ISBN:9787802346406
- 出 版 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4.1
- 页码:329
- 纸张:
- 版次:
- 开本:16K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2011)》包括了中等收入陷阱与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GDP的作用和局限性、中等收入陷阱与体制创新、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外向型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住宅市场化改革、阔大内需与消费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形势、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2011)》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
绪论 中等收入陷阱与转变发展方式
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二、我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优势
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微观上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
四、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宏观上经济调控方式的变化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三步走”发展战略
一、GDP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
二、改革开放后各个历史时期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述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中国当前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国际对比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动态比较
第二章 GDP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一节 GDP的作用
一、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
二、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
三、GDP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GDP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第二节 GDP的局限性
一、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二、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
三、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
四、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第三章 中等收入陷阱与体制创新
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原因
第二节 体制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体制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体制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阶段性特点
三、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着新的历史性转折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第五章 外向型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六章 住宅市场化改革
第七章 阔大内需与消费增长
第八章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形势
第九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步是进入小康社会。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界值。这16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③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⑤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85%;恩格尔系数50%;成人识字率85%;人均预期寿命70岁;婴儿死亡率3.1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电视机普及率100%;⑩森林覆盖率1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这16个指标按照统计方法综合评分,到2000年总体实现了确定目标的96%。分地区来看,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程度为78%,西部实现程度为56%。16个指标中有3个指标没有完全实现:一个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当时确定的是按1980年不变价达到1100元,实际只达到1066元。第二个是蛋白质日均摄取量。当时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对欠发达国家、贫困国家营养指标标准,确定人均日蛋白质摄取量为75克,实际按农村和城市综合计算只达到73.7 克,主要是农村居民没有实现。第三个是农村基本卫生达标县,实际也没有实现达到100%。这说明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村的发展低于我们原先的预期,这也是后来国家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根据前面测算结果,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第二步发展目标可以说基本实现。2000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