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阴符经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明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广西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00)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微杂隶意,古雅绝俗,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书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阴符经》纸本墨迹,楷书,九十六行,共四百六十一字,钤有“建业文房之印”“河东南路转运使印”等鉴藏印。有宋苏耆、杨无咎, 明夏原吉,清宋荦、徐倬、高咏、姜宸英、魏家枢、施闰章等跋。.
《阴符经》略近《雁塔圣教序》,使转细微,行笔灵活,顿挫分明,使笔划圆润而又骨力内含,部分捺笔重压铺毫,深具“二王”行书笔 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总体结构方中见扁,结字多取横势,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
传为豬遂良所书《阴符经》另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然字迹很小,难窥庐山真面,而此帖字大盈寸,历代学者对其赞誉有加。宋苏耆评此帖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深合魏晋遗法。评书者谓如瑶台婵娟,不胜绮罗,讵能尽其妙也。”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
《碑帖导临:褚遂良阴符经》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精选了褚遂良阴符经,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本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