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年里,《新京报·书评周刊》为读者“渡”的好书不胜枚举,很多人正是通过它感受到阅读的魅力,重新捧起一本本书。
《渡:书的信仰(文学卷)》所选的14个文学家故事,只不过是我们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希望这些引“渡”人,能透过这本薄薄的小书“渡”你到清风明月的彼世界。
《新京报》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是中国首家获正式批准的跨地区联合办报试点,也是中国首家股份制结构的时政类报纸,并得到主流人群喜爱。
所罗门·诺瑟普
黑色的另一半
托尔金
托尔金和他的世界
爱丽丝·门罗
致爱丽丝
谢默斯·希尼
纪念希尼
黄永玉
文学让我得到很多自由
薛忆沩
我们时代的“城市文学”
余华
七年是否磨钝剑?
莫言
品尝诺奖大餐
陈忠实
20年,白鹿过隙
彼得·海斯勒
一个外国人的中国小城支教记忆
木心
归根
特朗斯特罗姆
诗翁
王安忆
绣出古老上海
马尔克斯
三十年孤独
20世纪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觉醒”的充分表现。当时,一批黑人诗人和小说家会集在纽约的哈莱姆区,他们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
左拉·尼尔·赫斯顿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起就开始发表作品,引起人们的注意。她的长篇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1937)从女性的视角探讨婚姻主题,描写黑人女性的精神追求。小说出版时,没有受到当时注重种族平等、社会抗议的批评家的重视,直到女权主义运动高涨的7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
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出现第二次高潮。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描述了黑人青年比格在恐慌中误杀白人女性玛丽后畏罪潜逃,又将女友杀死,最后被捕获罪,终于被判电刑处死的故事。赖特以空前深刻的笔触描述了生活在白人社会里的黑人的紧张、恐惧和仇恨的复杂心理。拉尔夫·艾里森代表作《看不见的人》(1952)的创作出发点则与赖特的“抗议小说”有所不同,这部小说不乏对种族歧视的揭露和抗议,然而作者着重探讨的是“寻找自我”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小说主人公行踪漂泊不定,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得以观察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谓“看不见的人”乃是指看不见的黑人真实自我。在白人社会里,人们对黑人黑色皮肤下面活生生的人性视而不见。詹姆斯·鲍德温是当时美国黑人文学的另一个主要声音,他的处女作《向苍天呼吁》(1953)中私生子的情节具有象征意义。在鲍德温看来,美国黑人是美国文明的“私生子”,其本质是遭遗弃和受辱,但上帝叫黑人受苦受难,只是为了让他能够站立起来。
赖特、艾里森、鲍德温所关注的是充满男性意识的种族冲突,对于他们来说,种族问题似乎概括了黑人民族的全部生活。美国黑人文学进入70年代以后,掀起了第三次高潮。这次黑色文学新潮的明显特征是由黑人女性作家领导潮流。她们从独特的角度描写女性经验,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了性别歧视,或主要反映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黑人女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的代表作《紫颜色》讲述黑人女孩西利亚在被继父凌辱、被丈夫压迫的逆境中努力保持尊严,最终成长为身心独立的女性的故事。沃克所关注的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和艰难。她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歌颂了她们的顽强生活能力与在逆境中奋斗的坚强意志。《紫颜色》获1983年普利策小说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