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经济、环境溢出反馈效应是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及相关的跨区域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本书从分析区域间环境溢出反馈机制出发,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和环境溢出反馈效应测度方法及相关的区域间贸易模式系统识别方法,测算了中国三大地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省级等不同层次区域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实证研究了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区域碳排放责任、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碳排放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张友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2004年7月至今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2006年11月任副研究员,2008年任环境技术经济研究室副主任,2014年评为研究员并任环境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及投入产出模型在经济-能源-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已主持完成院重点课题两项,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权威经济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获得过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著作类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全国商务发展科研成果著作类优秀奖、第七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经济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一等奖。
绪 论/1
一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概念、内涵与战略意义/2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6
三 本书内容梗概及主要贡献和创新/23
第一篇 中国区域间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研究
第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区域间贸易/31
第一节 中国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31
第二节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37
第三节 区域间贸易规模、特征及发展趋势/38
第四节 区域间经济关联性分析/40
第五节 小结/49
第二章 区域间经济和环境溢出反馈效应测度方法/51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溢出反馈效应的研究回顾/51
第二节 区域间贸易的经济和环境溢出反馈机制分析/54
第三节 三区域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分析方法/57
第三章 中国三大地带间供需双向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61
第一节 各省分行业的碳排放估计/61
第二节 三大地带间的经济溢出反馈效应实证研究/63
第三节 三大地带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实证研究/79
第四节 与以往研究的比较/93
第五节 小结和政策启示/95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间的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99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层面的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区域内效应/100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层面的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交互影响/106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部门层面的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影响/112
第四节 京津冀部门层面的供给侧经济和碳排放影响/120
第五节 小结/127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增加值与碳排放溢出效应/130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的增加值和碳排放区域内效应/131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间增加值和碳排放交互影响/133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部门增加值和碳排放乘数分解/137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不同类型需求的增加值和碳排放乘数分解/140
第五节 小结/143
第六章 中国省级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溢出效应研究/145
第一节 省级溢出反馈效应分析方法/146
第二节 省级经济和碳排放乘数分解/148
第三节 基于省级层面分析的部门经济和碳排放乘数/160
第四节 不同类型需求侧与供给侧经济和碳排放乘数/169
第五节 省级经济和碳排放乘数的动态变化/177
第六节 结果的比较分析/189
第七节 小结/191
第二篇 基于溢出反馈效应的碳排放转移与责任分配研究
第七章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197
第一节 引言/197
第二节 碳排放转移测算方法/198
第三节 基于EEBT方法的省际碳排放转移实证分析/202
第四节 MRIO方法和EEBT方法的结果比较/205
第五节 小结/209
第八章 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污染避难所与要素禀赋/211
第一节 问题提出/211
第二节 环境视角下的贸易模式及其识别方法/213
第三节 关键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219
第四节 实证分析/223
第五节 结论和政策启示/234
第九章 区域间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基于经济利益的视角/237
第一节 环境责任分配的利益匹配原则/237
第二节 区域碳排放责任核算框架/239
第三节 不同原则下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及其变化/247
第四节 不同原则下的省际碳排放责任/251
第五节 碳排放责任与碳税对各区域竞争力的影响/258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启示/262
第三篇 基于溢出反馈效应的碳排放空间结构分解分析
第十章 中国省级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因素:结构分解分析/267
第一节 引言/267
第二节 出口隐含碳的空间结构分解方法/269
第三节 省级出口隐含碳及其影响因素/271
第四节 全国出口隐含碳的因素分解/276
第五节 结论/278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280
第一节 引言/280
第二节 方法/282
第三节 最终需求隐含碳的构成及区域隐含碳强度差异/284
第四节 2002~2010年区域经济格局历史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291
第五节 2010~2030年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碳排放的影响/300
第六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305
结束语/309
附 录/318
附录A:各地区分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及构成/318
附录B:需求侧溢出反馈效应/320
附录C:供给侧溢出反馈效应表达式/323
附录D:2002年和2007年分部门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经济溢出反馈乘数效应/327
附录E:2002年和2007年分部门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碳排放溢出反馈乘数效应/331
附录F:EEBT方法和MRIO方法下省际碳排放转移明细/335
附录G:各地区的贸易隐含碳与节碳量/339
附录H:分省边际贸易隐含碳、人均资本存量及人均GDP/340
参考文献/345
致 谢/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