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描写了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能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话的情况,他们能跟朋友、其他孩子甚至陌生人好好说话,可是一旦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爱之名试图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属物进行行为控制,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即时或延期反叛行为的出现。
《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教我们如何合理地发脾气、关注孩子的情绪、通过好好说话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如何批评表扬孩子以及怎样和孩子好好聊天。通过本书,我们更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通过好好说话来轻松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
·17000 知乎粉丝,获26000 点赞,知乎大V蔡中元手把手教你如何跟孩子说话。
·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为基础,为中国的爸爸妈妈提供一套操作简单的家教方式,让孩子在你们的谈话之间轻松改正坏习惯。
·所有高情商的孩子都至少有一个懂得好好说话的爸爸妈妈。
·亲子关系是孩子终身教育的根本,不会好好跟孩子说话,就不会拥有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
序言
我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善言辞的,这并非自谦,我十分确信我会得到身边大多数同事、朋友这样的评价。十分奇怪的是,不善言辞的我居然写了一本教人好好说话的书,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好好说话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这本书并不是要帮助大家变得健谈而雄辩,相反地,我们可能还会变得惜字如金。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害怕与语速很快的人聊天,他们表现得如此幽默擅言,常常在我面前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而从小讲闽南话的我当时不太能跟上他们的语速,甚至连普通话都讲得不太利索,这让我感觉很笨拙从而尽量回避与这类人接触,所以当我们很能讲话的时候反而让谈话双方很难好好说话。我更喜欢与安静而又友好的人相处,简单地寒暄,可以安静地相伴,如无必要并不会刻意迫使别人花费精力对他过多关注。所以,尽管我不善言辞,但这并不影响我能好好说话。这也是为什么我把书名叫作好好说话而非很会说话的原因。
可见我这里所指的说话更多的是为我们沟通的对象考虑,更多地为说话双方关系的联结服务,而非为了获得某种除关系联结以外的利益,更不是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虽然我们可能会因此得到对方的信任和赞许,甚至得到一些额外的物质奖励,但这都是因好好说话而得到良好互动关系之后的副产品。
我是一名任职于中学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学校是言语暴力的重灾区,教师在学校常常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讽刺挖苦、威胁恐吓的言语暴力并不鲜见,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并不自知,甚至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为言语暴力贴上正义的标签。
家庭是另外一个言语暴力的重灾区。有句谚语: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没有父母故意要折磨自己的孩子,近年来对孩子肢体上的暴力也比以前少了许多,但不代表对孩子的伤害已经不复存在,当父母的美好意愿无法在孩子身上实现的时候,抱怨指责、威逼利诱的言语伤害开始出现,即使孩子勉强配合,大家难道没有感觉到丝毫的不安和担忧吗?有没有觉察到你跟孩子之前的关系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丝丝的裂痕?我们可能在用言语给孩子塑造一个不利于他成长的生态环境,父母变成了孩子心中强大的敌人,孩子只能明争暗斗、阳奉阴违,到了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正大光明地反抗父母。
我是心理老师也是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我工作的两项主要内容,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就是一门人际沟通的艺术,咨询和辅导的过程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好好说话的过程,所以本书要分享的内容其实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知识是高度相关的,我从中借鉴了很多。我写这本书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亲眼看到很多人,不管他们平时看上去多么热情、温柔、大方,可是每当面对小孩就无法好好说话,而我却无可奈何,因为我知道哪怕我当面指出他们和孩子讲话需要改进的部分,他们也不会领情,更何况好多事情三言两语根本讲不清。教师是一份影响人的职业,写书是我影响更多人的途径之一。另外,身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比一般教育工作者更了解心理学,也比心理学的从业者更了解教育。我比身边大多数人也更加热爱写作,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我的方式。因此,希望本书能影响到更多的父母、老师,让他们尽可能地好好说话。
我身处心理老师的队伍之中,常常感叹心理老师在专业方面的进取心,大家都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而且是自掏腰包的,要知道心理学相关培训费用可不便宜,动辄几千上万的,不少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方面是非常专注与投入的。如果把教育形容成一片土地,那么心理老师甚至乐意俯下身子,扒开草丛仔细观察途经路上的每一处蚂蚁穴,而忘了站起来抬头看看教育这片土壤上辽阔的土地和四通八达的道路。我在自我警醒的同时也向我的同行们倡议,把我们的焦点重新聚焦在心理教育上,而非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科学研究上,毕竟我们首先是心理老师,而非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或者科研工作者。所以我也希望借由这本书与心理学同行们分享我的教育哲学观点,力图把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咨询的技巧与家庭、学校的教育相结合。
在本书中我会广泛地参考当今已被科学证实过的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但也会包含不少经验性的知识,这将会是一本将实践经验的观点和实证研究的发现结合起来的书。我们还需要知道的心理学观点是:真实总是相对的。科学是很好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实践的需求总会高于科学的认识,但我们不能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实践的脚步,这本书会整合科学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为亲子、师生沟通创立更周全的假设。同时请谨记,我们已知的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争取用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本书分享的内容也都仅为参考所用,我分享的教育观更像是分享我的价值观,并不代表绝对正确的观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并不自认为是专家,也特别排斥专家这一光环,它就像个紧箍咒,好像你不许再犯错,你是全知全能以及完美的,其实我并不是,我特别普通平凡,同时也提醒大家,哪怕是真正权威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就是真理。我特别喜欢采铜说过的一句话:对每一种知识都要既欣喜若狂又满腹狐疑。
除了要告诉大家我并非专家之外,我还想说的是,我甚至可能连优秀的父亲都算不上,相比较优秀这个标签而言,我更希望得到的是快乐或者幸福的父亲这个称号。所以,在这里不谈优秀,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离它还太遥远,我们先来谈谈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或老师。你也许会很惊讶,但事实确实如此,当个合格的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最后,希望这本书对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教育者父母和老
蔡中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晋江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辅导时数超千小时,知乎教育心视界专栏作者,专栏关注10000 。热爱写作和心理科普,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亲子教育领域的发展与研究。
序言Ⅰ
第一章不好好说话的潜在破坏力
1-1爸爸妈妈请好好说话 // 2
1-2言语的伤害有多常见 // 6
1-3言语伤害有多严重 // 12
1-4我们为什么不会好好说话 // 19
第二章好好说话: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2-1先定立场让我们站到孩子的对立面 // 26
2-2道德评判常常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好意 // 29
2-3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 // 32
2-4负面情绪一定是不好的吗? // 34
2-5看见基因的力量,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 // 38
2-6情境的力量可能大于自我控制的力量 // 42
第三章教你怎样合理发脾气
3-1我们都受困于我们的主观性 // 46
3-2你是一个灾难预言家吗? // 52
3-3绝对不冲着孩子发脾气 // 57
3-4表达你的生气不等于发脾气 // 61
3-5想发脾气的时候先暂停一下 // 63
3-6让生气保持洁净的方法一:关心自己的情绪状况 // 65
3-7让生气保持洁净的方法二:悬搁先定立场 // 69
3-8避免将孩子的不良言行道德化 // 74
3-9简洁明了地向孩子表达你心中洁净的生气 // 76
3-10你还需要告知孩子这么做/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 79
3-11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 81
第四章我们当然会有情绪
4-1给予闹情绪的孩子以理解和帮助 // 88
4-2有些话要尽量少说或者不说 // 92
4-3满足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 95
4-4借父母之口说孩子的情绪 // 99
4-5静默地陪伴而非冷眼旁观 // 105
4-6警惕孩子深陷情绪的牛角尖 // 108
第五章好好说话:增加改变的可能性
5-1把大道理讲得孩子能明白才行 // 114
5-2我们的要求和心情一样飘忽不定 // 119
5-3别把最优秀的标准当作是常态要求 // 121
5-4不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自由 // 125
5-5适宜的爱是什么? // 128
5-6怎么好好地对孩子提要求 // 132
5-7严格而非严厉地向孩子提要求 // 137
5-8让情境来改变人 // 145
第六章怎么让孩子的改变更加稳定而持久
6-1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吗? // 154
6-2我们要怎样表扬/批评孩子? // 164
6-3怎么让孩子在挫折中保持自信 // 169
6-4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174
第七章怎样和孩子好好聊天
7-1不要从严肃的话题开始 // 182
7-2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光 // 185
7-3先别急着堵住孩子的嘴巴 // 188
7-4别总想着要教育孩子 // 192
7-5利用开放式的提问推进谈话 // 195
第八章家庭教育的迷思
参考文献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