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繁华与时代前景
定 价:25 元
- 作者: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
- 出版时间:2015/12/1
- ISBN:9787040442786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41
- 页码:19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案例集系统梳理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繁华,明清以来敌寇侵略下海防的艰难抗争,诸多岛屿争端的由来,以及新时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与时代意义。同时,分析了福建省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契机下,将依靠孕育了福建文明的海洋再次扬帆出发、再铸辉煌的发展战略。本案例汇集了大量关于人物、事件、历史问题等的史料和记载,可以作为普及读物,供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及福建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导言
第一篇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繁华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1.1 “东海丝路”与“南海丝路”
1.2 郑和下西洋——“大航海时代”前奏
1.3 《明代东西洋航海图》——填补空白的震撼发现
1.4 《马可·波罗游记》——东方情结之缘起
1.5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二、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1.6 “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文化的发展
1.7 丝路起点泉州——扬帆启航自刺桐
1.8 福建茶——中外文明交流的载体
1.9 德化陶瓷——“海上丝绸之路”的流变符号
1.10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街的风姿和荣耀
第二篇 海洋主权的历史之痛与争
一、侵略下的抗争——明清海防之痛
2.1 戚继光与戚家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2 俞大猷——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2.3 崇武古城——万里海疆抗倭的历史见证
2.4 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
2.5 施琅——海权时代的民族英雄
二、岛屿争端的由来
2.6 中国第一大岛——台湾
2.7 海权时代的南海之争
2.8 说不尽的钓鱼岛
三、福建近代抵御外侮的努力
2.9 艰难的起步——远东近代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2.10 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
2.1l “歼酋沉舰闽江口”——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中法马江海战
2.12 中华海军之魂——甲午海战福州船政群英谱
2.13 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林则徐
2.14 近代第一位海军总司令——萨镇冰
2.15 向四方寻找真理的先驱——严复
第三篇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福建机遇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古道晌起新驼铃
3.1 张骞出使西域——走向世界之始
3.2 古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的开放交融
3.3 中国向西——两大文明的再度交汇
3.4 《西安宣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之共识
3.5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项目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梦的海上
大通道
3.6 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3.7 吹响号角——沿海各地在行动
3.8 中国与东盟——面向未来的“钻石十年”
3.9 亚投行——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金融大动脉
3.10 丝路基金——一个巨大的经济杠杆
三、国家战略下的福建机遇
3.11 习近平倡导践行“马上就办”
3.12 平潭:“海峡号”从这里出发
3.13 下党乡:让总书记魂牵梦萦的闽东小山乡
3.14 “自贸区时代”——新战略新思路
3.15 高铁生活圈——2l世纪的高速时代
3.16 台车人闽——海峡两岸货流进一步畅通
结束语
后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 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繁华与时代前景》: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五名武进士,由百户世职升职正千户,并任金门守御。金门是明代海防前哨阵地,洪武年间筑城。履任之后,俞大猷加强练兵与海防整饬,使得金门守备森严,沿海盗匪却步。
俞大猷一生戎马舟楫,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经推荐,朝廷诏令出身贫寒、靠战功升为广东都指挥剑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在平倭战斗中,俞大猷成功运用楼船战法,屡立奇功。
由于抗倭有功,俞大猷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苏浙江都督同知。俞大猷性格刚毅沉着,豪迈乐观,不惧忧苦。在浙东的一次海战中,突然风浪狂作,天昏地暗,船只几乎倾翻。军士因此断炊两天,号哭不已,副将汤克宽大呼“海神保佑”,拼命许愿。俞大猷却不求神拜佛,岿然自若地对汤克宽说:“我平生无所忧挂,今天如能与你一起溺海,了却生命,无负大业,是最痛快的了!”须臾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汤克宽很佩服他的胆略,遂拜他为师。
倭寇在苏浙惨败后,南窜闽粤,倭患重心移到福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攻陷兴化府城,掳掠居民三千。朝廷紧急从赣南调回俞大猷,命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官,配合福建都督刘显,会同剿倭。戚继光、刘显、俞大猷分别率领三路大军,会攻倭寇于平海卫,歼敌2200多人,取得兴化平倭大捷,并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胜利光复了兴化城。兴化平倭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
万历元年(1573年)秋,俞大猷已七十高龄,因计议进攻澎湖倭寇失利,又被夺职。“才猷兼茂、忠赤独怀、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操履清素,始终不渝,又有足称者。”这是明朝皇帝恩准76岁的俞大猷回乡,兵部对俞大猷的总结评价。俞大猷为将廉明,治军有度,功多称人,过则归己。故将士都作战英勇,号称“俞家军”而威名远扬。俞大猷不仅是一代抗倭名将,还是一位难得的武术宗师和军事奇才。俞大猷继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传世。泉州清源山上的“练胆石”,便是他少年时习武之地,旁还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笔道苍遒有力,至今鲜艳如故。
在所有俞大猷的传奇故事中,又以“俞大猷回传少林棍”最为著名。明朝嘉靖年间,嵩山少林寺就“以剑技名天下”,然而当俞大猷慕名去少林寺拜访时,却发现“真诀皆失”。于是,俞大猷接受少林住持之托,将宗擎、普从二位少林僧带回军营,由他本人传授武术技艺达三年之久,后来俞大猷又将所著《剑经》授予宗擎。二僧回到少林寺后,将俞大猷武术悉数传给少林武僧,“五年间训徒三千”。在当今的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对面,有一座十方禅院,院外竖立一方《新建十方禅院碑》,碑文系俞大猷于万历年间所作,便记载了这段往事。在现在的少林寺武籍中,尚有“太祖拳、俞家棍”流传,亦是南北少林渊源与互动的明证。
俞大猷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在泉州和闽南等地,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