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言,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基本门类,认识造型艺术,走进表演艺术,艺术创作方法,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艺术家的思维形式,艺术的形式与意味,艺术的传播与接受,艺术的欣赏与批评,永不终结的艺术。本书是新形态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
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已与从前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区别。艺术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实体走向虚拟、从单纯走向芜杂的倾向十分明显。在大学里教书,能够找到一部好的教材,让我们面对艺术的变化养成一种淡定的态度,在当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努力自己编写这样一部教材,让我们在紧紧拥抱经典的同时,关注到艺术发展的新动向。
经典是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是特定时期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并曾流行过的形式,是我们文化的榜样,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经典的贴近和玩味永远都是我们再出发的基础,艺术也不例外。在中外艺术史上,曾经感动无数人的艺术家及其创作方法、艺术作品、风格、流派都是我们在思考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时不可规避、也不可忽略的高峰。因此,本书所选择和思考的许多案例和理论观点都与经典保持着密切关联。艺术也是在不断出现新的形式、新的观点的过程中发展的。本书在关注经典的过程中也不忽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对于近百年,尤其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所涌现的新的艺术形式也予以密切关注。
艺术从来都是由人创造、为人而在的。在本书中,我们在尊重经典、关注新型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艺术与人的关系出发思考艺术的关键问题。艺术是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步的,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在创造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艺术。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把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各个知识点中,期望读者意识到自己与艺术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本书是在新的时期对于艺术的新阐释,这些阐释既吸收了近四五十年间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加入了编写者们自己的理解。本书的内容涉及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基本门类,各艺术门类的特征,艺术创作方法,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艺术的思维形式,艺术的形式与意味,艺术的传播与接受,艺术的欣赏与批评,艺术是否终结等关键问题。作为一部导论性的著作,希望我们的阐释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王廷信,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职,著有《中国戏剧之发生》《昆曲与民俗文化》《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谈艺论教》等,主要从事艺术理论、戏曲艺术研究。
导言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
第一节 艺术是否可以界定
第二节 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
第三节 有特定结构的审美形式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 娱乐天性和原始人的生产与生活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起源
第三节 表演艺术的起源
第四节 艺术起源的时间和动机
第三章 艺术的基本门类
第一节 艺术门类的划分
第二节 造型艺术系统中的门类
第三节 表演艺术系统中的门类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新型艺术
第四章 认识造型艺术
第一节 为何造型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要素
第三节 造型艺术的魅力
第五章 走进表演艺术
第一节 为何表演
第二节 怎样表演
第三节 表演艺术的魅力
第六章 艺术创作方法
第一节 运筹之初:体验与构思
第二节 巧施匠心:传达与技能
第三节 各领风骚:再现与表现
第七章 艺术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语言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意蕴
第八章 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
第一节 感受艺术风格
第二节 艺术风格的类型
第三节 艺术流派与思潮
第九章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独特:艺术家的气质
第二节 神秘:艺术家的心理世界
第三节 创造:艺术家的永恒使命
第四节 追求:营造精神家园
第十章 艺术家的思维形式
第一节 灵感:被拨动的心弦
第二节 构思:艺术意象的生成
第三节 物化:寻言就是寻思
第十一章 艺术的形式与意味
第一节 艺术意味的显现之途——形式
第二节 艺术形式的彰显之域——情感
第三节 艺术形式和意味的通塞之纪——符号
第十二章 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传播对于艺术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如何传播
第三节 艺术的接受与受众
第十三章 艺术的欣赏与批评
第一节 为何看?为何听?为何思?
第二节 看什么?听什么?思什么?
第三节 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
第四节 艺术批评
第十四章 永不终结的艺术
第一节 盛世不再:艺术的终结
第二节 峰回路转:艺术的未来
结语:艺术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