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人两性情感发展的*佳时期,目前学校对青春期学生进行两性情感教育大多以心理教师为主,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网络共享法等的辅导方法,忽视了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而中学阶段的基础型课程语文、历史、音乐、英语等"人文学科"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爱情元素,本书介绍了戴耀红老师研究团队以人文学科课堂为主要载体,拓展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后作业,在教学中实践学生两性情感辅导,让青春期的青少年掌握处理两性情感的能力,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的创新实践。
有些书,是一扇窗,打开它,你便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有些书,是一道彩虹,抬起头,就能看到美丽缤纷的色彩。而这本《课本中的爱情》也许就是一座桥,连接起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
序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历程,而爱情是其中最值得回忆的风景,无论家长、老师承认与否,它就在那儿。随着社会的发展,青春期的学生不再掩饰自己的情感,虽然还不习惯于有老师参与的公开讨论,但他们并不排斥教师以平等、尊重、理解、接纳的态度和他们共话。而相比较之下,教师因为观念、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却往往不知如何对青春期学生进行两性情感的辅导。
相对于成年人的爱情来说,这种发生在青春期朦朦胧胧的异性间吸引、爱慕,既超乎友情又不及爱情的青春期两性情感更具不稳定性。青春期学生对两性情感既好奇又疑虑、既兴奋又烦恼,缺乏选择、判断、担当等应有的能力,借用一句歌词“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来描述当下中学校园的爱情再合适不过了。青春期的爱情,实在有如一道魔咒。
面对青春成长难题,教师正面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无疑是最及时有力的。虽然我们在学生心理辅导、德育主题活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如何将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融入学科、融入课堂方面,却缺乏实践和研究。那么在“授业”的同时教师们可不可以传青春情感之道呢?本书告诉你,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作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包括婚恋观及异性相处方式是有着重大影响的,而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正是让青春期学生接触、了解、认识两性情感的有效途径。那么该如何在“授业”的同时“传道”?应怎样多角度开发教材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青春期两性情感的辅导价值?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科教学与情感辅导的关系?面对中外多元情感价值的碰撞如何引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把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带进人文学科课堂,大方地书写在黑板上,自然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尝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爱情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我们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研究性)课程中,寻找、梳理青春情感教育的资源,通过作品欣赏、人物分析、经典诵读等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爱情,通过影视评论、作品改编、诗画创作等课后作业启发学生自我反省。当人文学科遇到青春情感,课堂变得如此不一样: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在尊重教材、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以文载道,以情导理,努力使教学与辅导无痕融合;学生围绕教材提出青春情感困惑,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开展思辨性讨论,在加深文本知识理解的同时,建立、完善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调整、改进两性相处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教师以自身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极大的精神关怀,课堂在师生互动、碰撞中灵动起来,洋溢着无限的青春活力。
我们希望,我们的探索能给教师们带来启发,我们的成果能帮助教师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我们的关怀能成为学生青春历程的最好礼物。
情感之路还很长,幸福人生才刚刚起步。但愿此书能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为青春期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美丽的底色。
研 究 篇
文以载道 情以启理
———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与人文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3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5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8
(四)重点、难点与突破创新〉10
二、情报综述与理论基础〉1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1
(二)基础理论研究〉14
三、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现状及学情教情分析〉18
(一)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现状分析〉18
(二)人文学科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学情、教情分析〉21
……
课 例 篇
教以导情 润物无声
水袖柔婉,昆腔曼妙———昆曲百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赵 湘 张奉恺〉41
足尖上的爱情:抒情诗篇———天鹅湖
/上海民办兰生复旦中学 林思雨〉48
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爱情———以《梁祝》音乐课教学为例
/上海市育鹰学校 张颖出〉55
UnconditionalLove无私的爱/上海市控江中学 吴 芳〉61
关于事业 关于爱情———由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引发的思考
/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 张铮铮〉75
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曹东旭〉86
革命年代的大爱与小爱———以两封《与妻书》为例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陈文婷〉93
致橡树/上海市鞍山实验中学 胡 然〉100
成长是一件令人喜悦与振奋的事,它不仅代表生命的融通与提升,同时也是人生的另一种诠释与蜕变。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青春期学生在两性交往和对爱情的认识方面已远远超过了成年人的理解和想象。一方面老师和家长对目前中学生恋爱数量和程度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成年人的“大惊小怪”却嗤之以鼻。我们的调查显示:不赞成中学生恋爱的初中生比例为42.7%,高中生比例为17.5%;有过二次以上恋爱经历的初中生比例为4.2%,高中生比例为14.7%;在有过恋爱经历的初、高中学生中,有3%左右的学生有比拥抱、接吻更亲密的举动或性行为;半数以上初、高中生认为恋爱是因为“对异性产生好感,想获得情感需要”。由此我们认为,青少年学生尝试两性情感交往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客观上必然会存在的现象,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处理青春期情感问题时也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心的不恰当行为,甚至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目前我们的青春期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和保守,和社会转型期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相去甚远,我们在教育内容上比较单一,对涉及恋爱等敏感话题心存顾虑,在教育方法上还是以过来人和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说理、灌输居多,教育过程中缺乏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了解学生的感受。教育目标一般也简单地定为青春期问题防范和处理,对于学生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关怀缺乏研究。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是学校青春期教育的必然选择。
1.文学艺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伴随着多种生活方式、多样文化行为、多维生存理念的交融和碰撞,青少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全开放式的社会道德、信念价值等信息,包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性信息,泛滥的性信息从偶然到必然地敲开了学生们青春懵懂的心门。叛逆的心理特点使这些学生面对多元的价值和纷乱的诱惑盲目行动,特别是在两性关系和情感上容易造成身心伤害。
然而爱情毕竟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少优秀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经典还是流行,有着对两性情感唯美动人的演绎,可以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无论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受当时人类文化的影响成长起来的,如:古典音乐《致爱丽丝》《梁祝》;当代流行歌曲《我的眼里只有你》《勇气》《我的歌声里》。历史事件中,有些人物的爱情经历不仅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历史进程或走向,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不仅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也展现了革命家的情怀。文学作品中,作者用爱情故事打动着少年的心扉,如沈从文用情书表达了对张兆和的爱恋,舒婷用她的诗句表达了爱情中女性的独立。文学艺术作品影响着每一代青少年爱情观的建立。他们对待情感的态度,都有着同时代文学艺术作品深深的印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能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