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是在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要求修订而成的。全书整体上仍保持一版的体系和风格。在10章内容中,以能量守恒原理为主线分别介绍了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以及热交换器的热设计计算。《传热学》把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学习正确的建模和求解方法以及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对基本概念和工程传热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引进了若干新内容,使《传热学》的应用范围更宽,工程实用性更强。对传热的新研发成果也做了简要介绍。例题和习题总量均比一版有所增加,并向基础概念和工程应用倾斜,习题中仍保留大约20%的参数分析和设计型题目。
《传热学》坚持宽专业面向和学以致用的基本宗旨。在内容编排上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在表达上准确严格、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每章之后一节为本章提要。
《传热学》配有一张光盘,内容包括:全部习题的参考答案,数值计算例题的FORTRAN源程序,总量达178道的课后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求解器HTSolvcer功能的全面介绍和利用求解器完成的所有例题的计算表程序和迭代说明,全套课堂教学幻灯片(600余张,其中有国内外的各种传热应用和强化传热元件等实物图片百余幅)。
《传热学》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航空航天类、机械类、环境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武器类以及土建类等专业开设传热学课程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能对准备考研的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可以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学、进修或参考。
《传热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节能减排的形势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紧迫。在工业企业节能和建筑节能这两大重点领域中,传热学的理论和知识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传热学》第一版发行至今已经五年多了。第二版教材仍旧遵循宽专业面向和密切结合工程应用的基本宗旨,以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学习掌握传热建模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并最终达到切实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攻目标;继续坚持第一版中确立的强调能量守恒原理对传热问题的指导意义,严格界定重要概念和基本定律必须遵守的条件以及将综合换热贯穿全书等基本理念。
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根据第一版的教学经验和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在纠正原有疏漏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和删节,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更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地反映传热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二版在基础理论方面引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在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部分,给出了直接接触和表面施加脉冲能量条件下的温度响应;将多维乘积解法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了半无限大物体,使求解类型从3种增加到9种。其他修订还包括:强调利用导热问题本身的对称性以简化求解过程;明确了线性导热问题的前提条件;给出了恒热流外部强迫流动换热平均努塞尔数关联式的由来;对于强化传热,除了主导热阻原则以外,还对场协同原理做了入门性的介绍,,给出了评判强化效果的一般原则。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传热的基本概念
1.1.1 传热
1.1.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1.1.3 传热学与热力学的关系
1.2 传热的工程应用
1.2.1 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
1.2.2 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
1.3 传热方式与热流速率方程
1.3.1 热传导
1.3.2 热对流
1.3.3 热辐射
1.3.4 复合换热
1.3.5 传热过程和总传热系数
1.4 能量守恒原理
1.5 传热问题的研究方法
1.6 本章提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导热的理论基础
2.1 导热热流速率方程
2.1.1 温度场与温度梯度
2.1.2 傅里叶定律
2.2 物质的导热特性
2.2.1 固体
2.2.2 液体
2.2.3 气体
2.2.4 各向异性
2.3 导热微分方程与单值性条件
2.3.1 直角坐标系
2.3.2 径向坐标系
2.3.3 单值性条件
2.4 本章提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稳态导热分析与计算
3.1 一维稳态导热
3.1.1 单层与多层平壁:热阻分析方法
3.1.2 接触热阻
3.1.3 径向系统中的一维导热
3.1.4 有内热源时的导热
3.1.5 变导热系数
3.2 扩展表面的导热与传热
3.2.1 扩展表面导热的理论分析
3.2.2 肋壁的传热性能
3.2.3 变截面肋及其优化
3.2.4 肋壁的工程应用
3.3 多维导热问题
3.4 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方法
3.4.1 求解区域的离散化
3.4.2 节点方程的建立
3.4.3 差分方程的求解
3.5 本章提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稳态导热
4.1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4.1.1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类型
4.1.2 瞬态导热过程的基本特征
4.2 集总参数分析方法
4.2.1 基本概念
4.2.2 集总参数分析方法
4.2.3 适用条件与误差估计
4.3 对流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瞬态导热
4.3.1 一维平壁对称冷却(加热)
4.3.2 长圆柱与球体
4.3.3 正规状况阶段
4.4 半无限大固体的非稳态导热
4.4.1 恒壁温边界条件
4.4.2 恒热流边界条件
4.4.3 对流边界条件
4.4.4 脉)中加热边界条件
4.5 周期性非稳态导热
4.5.1 半无限大物体内的温度响应
4.5.2 周期性导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
4.6 多维非稳态导热
4.7 非稳态导热数值解
4.7.1 差分方程:能量平衡方法
4.7.2 显式格式的稳定性条件
4.7.3 隐式差分格式
4.8 本章提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对流换热的理论基础
5.1 对流换热问题概述
5.1.1 对流换热问题的分类及求解方法
5.1.2 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
5.2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5.2.1 连续性方程
5.2.2 动量微分方程
5.2.3 能量微分方程
5.3 边界层概念
5.3.1 速度边界层
5.3.2 热边界层
5.3.3 边界层概念的重要意义
5.4 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5.4.1 表面传热系数
5.4.2 对流换热方程组的简化
5.4.3 解的无量纲函数形式
5.4.4 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精确解
5.4.5 层流边界层积分方程近似解
5.5 湍流以及动量和热量传递的类比
5.5.1 湍流流动和传递特征
5.5.2 动量与热量传递的类比
5.5.3 类比关系的应用
5.5.4 湍流边界层厚度
5.6 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方法
5.6.1 相似原理
5.6.2 相似特征数
5.6.3 特征数方程
5.7 本章提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对流换热的工程计算
第7章 沸腾与凝结
第8章 热辐射理论基础
第9章 辐射换热计算
第10 章 热交换器
附录
索引(中英文对照)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