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2 元
丛书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资助研究生精品教材
- 作者:赵兴罗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7/4/1
- ISBN:9787514177886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812.9
- 页码:26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财税思想和财税理论。深入发掘中国历史上的财税思想与财税制度,探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明确财税制度变革的性质、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规律,可以为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这是财政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财政思想和财政制度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财政思想、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三个方面:财政思想是对财政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中国财政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治国理财思想;财政制度是国家对财政工作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财政收支规律的反映;财政管理是政府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的活动,是财政制度在财政实践中的具体运行。基于此,《中国财政思想与制度沿革专题研究》分为三篇共十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即财政思想篇(包括:先秦时期主要学派的治国理财思想、封建社会的理财思想述评、民国财政思想)、财政制度篇(包括: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古代的赋税制度变革、新中国税收制度、中国公债制度)、财政管理篇(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古代财政调控财富分配的实践、古代官吏整饬和财政改革以及战时财政)。通过《中国财政思想与制度沿革专题研究》研究,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财税思想,为推动中国财税史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财政思想与制度沿革专题研究》,一直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然而,这门必修课自始至今没有一本适用于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各授课老师多依本人在中国财政史学领域的研究所得讲授,东鳞西爪,不成体系,不成体系就维系不了教学的连续性。基于这一困惑,我们尝试编撰了本教材。
窃以为,中国财政史学之于现代财政学的建树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财政史学科的发展。财政史作为一门总结财政实践经验教训的学科,是财政学理论的源泉。财政史研究在财政理论研究中处于先导性地位并具有先导性作用,财政史揭示了财政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弥补了财政学在财政理论的形成、实践过程及经验教训等方面讲述不足的缺陷。财政史与现实财政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财政理论的实践需要财政历史来证明,财政发展的历史作为现实财政的实验室,能够为现实财政提供经验与教训,使现实财政健康地发展,少走弯路,因此,学习和研究财政历史是学习与研究财政问题的基础。中国财政史作为历史学与财政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具有这两个学科的特色,即历史实证性、社会应用性和时代性,是与现实生活和现实政策联系密切的课程,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其次,财政史与财政学,还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而较其他社会科学史学与其专业更具必要性。原因在于:其一,财政学说是基于其服务对象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而立足的,而任何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着财政条件,而财政条件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直接因素。因此,如果说任何时候的政治经济格局都离不开其历史成因的话,同样道理,任何时候的财政税收模式也都是离不开其历史成因的。其二,影响和作用财政税收历史进程的不仅限于财政税收本身的历史过程。财政税收各个时期的政策、制度,除了受到它当时的政治局势、经济水平的制约外,还同时受到它当时的社会环境、国防军事乃至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只有全面掌握财政思想与制度沿革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得失,才可能真正透彻地把握为国家现实服务的财政学说。
最后,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构造是一体两翼,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一方面,财税史学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实践过程和深刻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财税史是财税发展客观过程和历史经验科学的抽象与总结,是财税理论抽象的客观基础,是财税发展规律的思想反映。财税史作为一门总结财政实践经验教训的学科,是财政学理论的源泉,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财税史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专业知识在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方面的推进,专业史学的研究将停滞不前;没有专业史学在史料搜集和事实分析方面的工作,就不能对理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至少应当掌握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即财政学理论、财政学研究方法以及财政史学,这一知识结构缺一不可。要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财政学专业素养,我们不能不重视财政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学生重视财政史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财政思想与制度沿革的历程。如果没有丰富、深厚的专业史学知识,其专业理论水平就很难提高。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税务国家的危机》中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方面,像国家财政那样对大众命运具有如此大的决定性。在财政史中,我们可以最清晰地观察到各国脉搏的跳动,可以看到一切社会悲剧的根源;归根到底,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其政策所预备的行为等——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更多的东西都反映在它的财政史当中。”由此可见,财政史学在财政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赵兴罗,女,1967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政史、财政思想史与财政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著:《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研究》、《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财政制度研究》;合著:《西方财税思想》、《当代中国经济学》;参与《中国财税史》、《西方财税思想史》等教材的编写;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课题多项;获校级本科教学奖和教改成果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专题一 先秦经典财政思想述要
一、春秋战国之前的经典财政思想
二、儒家的财政思想
三、法家的财政思想
四、道家的财政思想
五、墨家的财政思想
专题二 封建社会理财官吏的财政思想
一、贾谊的财政思想
二、桑弘羊的财政思想
三、杨炎的财政思想
四、王安石的财政思想
五、张居正的财政思想
六、黄宗羲的财政思想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典的理财思想
一、理财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二、中国古代经典的理财思想
三、古代经典理财思想的历史启示
专题四 民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一、北洋政府时期财政思想的发展
二、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的财政思想
三、国民政府后期(1937-1949年)的财政思想
专题五 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
一、国家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公共财政思想的萌芽
三、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的关系
专题六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一、古代的赋与税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程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演进规律
四、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因素
五、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启示
专题七 中国近代公债制度的沿革
一、清后期的公债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公债制度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债制度
四、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制度
五、中国近代公债制度评析
专题八 民国时期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
一、民国之前的财政预算制度
二、民国时期财政预算制度的尝试与建设
三、民国时期财政预算制度转型的特点
四、民国时期财政预算制度转型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专题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税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二、税制建设曲折发展时期
三、税制建设全面加强时期
四、新一轮税制改革
五、基本结论
专题十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变迁
一、地方财政的理论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前地方财政的历史变迁
三、新中国成立后基层财政体制的演变
四、我国基层财政体制的重新构建和设计
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财政调控财富分配的实践
一、影响中国古代财富分配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财政调控财富分配的实践
三、古代财政调控财富分配的实践对当前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
专题十二 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一、理财与治官
二、古代吏治整饬的财政改革案例
三、古代吏治整饬对我国当前廉政建设的历史启示
专题十三 抗战时期的财税政策
一、抗战时期的税收体系调整
二、抗战时期的财政政策
三、战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战时推行财税政策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