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
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玺印作为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本书通过玺印的源流、玺印的类别、蔚为大观的明清流派篆刻艺术、篆刻艺术的欣赏等几部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各种玺印的演变历程和其背后的故事。
要严肃滴说几句啦!**,毫无疑问,这是一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文物在明处,知识点在暗处。第二,缺席文物及古代生活实物的历史知识,总让人有点不踏实,看了这套书,我想会有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古人生活的体验。这可是灰常难得的体验。第三,有朋友说,嘿,别整了,文物的书都恁多了,还做个什么劲儿。我只能悠悠地吸一口气,这么回答:文物的书是不少,但鉴赏类偏多,学术类偏深。这一套以点带面,不是收藏入门书,而是文化悦读书(当然如果将它们看做收藏入门书,我偷偷地说,我完全没意见),受众面可是比较大的。第三,你是不是为青铜器的那个那个还有那个字,不知道猜什么好呢?告诉你,这套书可有生僻字的注音。你是不是为书法、绘画流派的线索,查了好几十次百度呢?告诉你,这套书可交代的很是清晰。涉及古人生活的很多名物,无法展开叙述的一些知识,这套书都在页边添加了舒适且富有人性的注解。一件器物的来龙去脉,是文物的传记,这里头可不乏这样的货。以上这些话可是相当严肃的,当然,*多的还是诚恳。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和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知识体系浩瀚广阔。面对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为了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上的非专业人士学习和掌握文物知识,甘肃文化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组织编写《中国文物小丛书》,按照文物的特质或功能特征及逻辑发展结构,分门别类地对“文物”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编写成书,逐步出版。希望这套丛书对普及文物及文化遗产知识,提升阅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文明体系的认知水平,培育文物艺术欣赏能力,汲取深广的文化营养并作用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事业有所贡献。
中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物研究传统的国家。至少从北宋开始,就已形成了文物研究的专门学科——金石学;大约在19世纪初叶,从西方国家又传入了现代考古学。一代又一代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杰出智慧,为我们今天编写这套丛书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引用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此,我们向他们以及相关成果的原出版机构表示衷心感谢!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原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主任、文物研究专家朱启新先生付出了巨大心力,我们对他表示深切的敬意!我们还要感谢甘肃文化出版社给予中国文物学术事业及文物知识推广普及事业的热情投入!感谢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学资料室及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等对我们的编写工作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朱启新,中国著名文博书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编、《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编或出版《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考古人手记》(第一、二、三辑)、《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等大型考古文博丛书。著有《说文谈物》、《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见的古人生活》、《文物与语文》等。
玺印的源流
一、扑朔迷离的三方古玺
二、名称的纷繁复杂
三、材质的考究多样
四、艺术形式的多样创意
五、时代和身份的象征之玺印的钮与绶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六、印文的种类
玺印的类别
一、传国玺的故事
二、历代沿用的玺与宝
三、历代官印
(一)多姿多彩的战国古玺
(二)首成定制的秦代官印
(三)万世典范的汉代官印
(四)天下归心:汉颁少数民族和东瀛倭奴国官印
(五)巨大的烙马印
(六)冰清玉洁的汉代玉印
(七)封泥的诞生
(八)走向衰落的魏晋南北朝官印
(九)官印制度大变革的开始之隋唐官印
(十)九叠篆的辉煌之宋代官印
(十一)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之辽代官印
(十二)独具特色的西夏官印
(十三)叠篆的精品之金代官印
(十四)草原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之元代官印
(十五)九叠篆的实至名归之明代官印
(十六)满汉文同时入印的首创之清代官印
(十七)农民起义政权的印证
四、历代私印
(一)姓名表字别号印
(二)词句印
(三)花押印
(四)收藏鉴赏印
(五)书简印
(六)室名斋号印
五、特殊印章
(一)肖形印
(二)宗教印
(三)骑缝印
(四)巴蜀符号印
蔚为大观的明清篆刻艺术
一、篆刻艺术的起源之石料的入印
二、篆刻艺术的大放光彩之“文何”引领印坛
三、徽派的后起之秀之勇于创新的歙四家
四、浙派西泠八家的古朴风貌
五、皖籍邓派的刚健婀娜
六、再创高峰的晚清印人
七、篆刻艺术的辑成之印谱
玺印鉴赏与辨伪
一、书法与刀法的完美结合之篆刻艺术技法
(一)篆法
(二)刀法
(三)章法
(四)款法
二、印在胸中之玺印的鉴赏
(一)材质
(二)形制
(三)款识
(四)印文
三、四大印石及辨伪
(一)细密坚润的青田石
(二)玉岩凤凰之昌化石
(三)女娲补天遗留人间的宝石之寿山石
(四)天赐之石之巴林石
四、通过形制、款识、印文辨伪
(一)形制
(二)款识
(三)印文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