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参加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纪实
定 价:98 元
- 作者:胡宝成
- 出版时间:2018/7/1
- ISBN:9787511638175
- 出 版 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S435.654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本书是对从2008年到2016年九年当中,经历了我国十一五、十二五二个五年计划,作者团队在体系内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相关工作的系统记录。其中,十一五期间主要以我国长江流域油菜病虫草害研究为主,兼顾本省油菜新品种选育。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全国油菜害虫和油菜新病害黑胫病研究为主,兼顾本省油菜根肿病和休闲农业。九年来,工作范围涉及到全国油菜产区的19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00余个县(市、区、旗)。在油菜害虫研究、油菜蚜虫危害与菌核病发病的关系、油菜黑胫病研究和利用油菜开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对于我国相似地区的油菜病虫害防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参考意义,推荐出版。
农业部(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于2007年启动,我很荣幸地被聘为油菜产业体系病虫草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带领我们团队于2008年正式开展工作。在从事了20多年的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后回归了所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九年来,团队全体成员按照农业部提出的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前瞻性工作和应急性工作,深入全国油菜产区,上山下田、走村入户、调查研究,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我们把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梳理并凝聚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根据当时农业部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以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填报在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上。九年来我们经历了初期的填写日志不习惯,常常是一句话的流水账,逐步转变为我们工作一部分的自觉行动。团队每个成员均能把自己工作中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认真记录下来,累积至今已达1 000多篇40余万字。这些日志既是我们服务三农的无愧历程,也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实写照,更是珍贵的科研资料。
2016年初,农业部对全国各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新老更替的调整,我由于年龄原因不再任岗位专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上填写的日志消失了,当时就很后悔没有及时保存。网站上的日志信息恢复后就有把日志整理出来长期保存的想法。2016年下半年退休后,在整理过程中又有了要发表这本日志的冲动。
从2008年至2016年,经历了我国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我们在体系内承担的研究任务也有所不同。十一五期间主要以长江流域油菜病虫草害研究为主,兼顾安徽省油菜新品种选育。十二五期间主要是以全国油菜害虫和油菜新病害黑胫病研究为主,兼顾安徽省油菜根肿病和休闲农业。九年来,我们的工作范围涉及全国油菜产区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00余个县(市、区、旗)。在油菜害虫研究、油菜蚜虫为害与菌核病发病的关系、油菜黑胫病研究和利用油菜开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
在油菜害虫研究方面:对全国油菜害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明确了全国油菜害虫种类、为害程度和变化趋势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主要害虫抗药性增强,为害加重。二是次要害虫或以大暴发或以普发的方式逐步上升为主要害虫。三是春油菜区的害虫已进入冬油菜区,正逐步适应当地生态和耕作栽培环境开始为害。根据上述变化规律,我们还重点研究了油菜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蚜虫为害与油菜菌核病发生关系;筛选和研究出一批安全、高效防控油菜害虫的药剂和技术;发现了一些新为害油菜害虫,甚至害虫新种(喜马象甲)等。在上述研究中,团队成员经常跋山涉水追踪害虫,日晒雨淋乐此不疲,高原缺氧无所畏惧,掘地翻土寻虫找蛹研究生活史。由于虫害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的特点,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全国范围内只要有害虫大发生的报告,不管多远,24小时内一定赶到发生地。收到请求帮助鉴定害虫和指导防控的需求,及时答复。这些在日志中均可见原始记载。
在油菜病害研究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油菜新病害黑胫病的系统调查和研究。通过对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80余个县(市、区、旗)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种类、致病性。对全国油菜黑胫病的分布范围和为害程度的系统调查,得出几点明确的结论:一是就全国范围来说,冬油菜区普遍发生,已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和品质损失。重病区的产量损失已超过油菜菌核病所造成的损失。春油菜区黑胫病零星发生。二是冬油菜区的重病区: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河南信阳、湖北襄阳、陕西汉中一线北纬29~33区域油菜黑胫病发生很重。重病田块发病率达80%~90%、产量损失达30%左右,已超过当地油菜菌核病造成的损失。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湖北和西南的贵州病害重,重病田发病率达60%~90%。产量损失达20%左右。三是同一病区,丘陵地区病害普遍重于平原地区,发病率高出30%左右,产量损失高出20%左右。前茬旱地作物的油菜病害普遍重于前茬水稻的油菜,发病率高出50%以上,产量损失高出30%左右。为此,团队全体成员付出了10余年(体系启动前就开展了工作)艰辛的努力。每年油菜青角期,我们就开展全国范围的追逐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常上午驱车300~500千米,下午在相关综合试验站和病区调查取样,晚上处理样品。团队成员每次调查在密不透风的油菜田里虫咬蚊叮,汗流浃背,以苦为乐;每次为确定病害的级别,必须手剪成熟前的茎秆达几百株至上千株,手掌起泡也没有知觉;为确定病害损失率,在收获时节正午的阳光下继续工作,甚至田间中暑。大家在日志中也仅仅记录了工作,没有记录辛苦,更无怨言。
油菜黑胫病多年系统研究也为我国油菜籽进口的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研究证据。向江苏省和上海市植物检验检疫部门提供了油菜茎基溃疡病(黑胫病强侵染种)检测方法和标样。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邀请,团队成员参加了与加拿大代表团就中国限制加拿大油菜籽进口的谈判,为谈判提供技术支撑和研究证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9年11月发布了《关于进口油菜籽实施紧急检疫措施的公告》(2009年第101号公告),团队成员为国家生物安全和贸易话语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在日志中均有原始记载。
填写日志是体系工作规定的任务,尽管逐步变成了我们团队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但当时并没有考虑要发表。加上很多日志是在非常忙碌的工作间隙中填写的,用词造句有时不是很规范。这次整理时仅调整和简化了格式,把参与人员直接放在日志正文中,撰写人放在最前。删除或合并了一句话纯流水账式的和重复的日志80余篇。另外,补充了体系工作相关的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的体会、启示和建议共9篇。这9篇日志由胡宝成撰写后仅向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省有关部门汇报过,没有及时上网填报。其余1 000多篇日志仅对明显的病句和手误错别字予以纠正,保持日志的原汁原味。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和坚持下去比较难,在科研单位现行评价机制和标准中得到认可则更难。这本日志的出版,期望对推动观念的转变尽点微薄之力。
油菜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院士及首席办公室人员、傅廷栋院士、官春云院士、体系功能研究室刘胜毅研究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油菜体系各岗位专家及团队和全国各油菜综合试验站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胡宝成2018年4月
本书第一作者胡宝成,安徽省祁门县人。197882年就读于安徽农学院植保系,198284年就职于祁门县农业局,1984年至今就职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其中198889年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学习和合作研究。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3年起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2016年8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