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朋友们课内外阅读准备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1.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训文化是儒家思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群绵延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历代读书人修齐治平理想的实践一般都是从其各自的家庭教育开始启程的。
2. 本版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导读到位,知识点提示翔实,可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辅助。
3. 此版由赵伯陶先生编选,并详加注释,版本可靠,注释翔实。
4. 历史上的家训,或仅见于史籍笔记,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或故事性;或散见于文人别集,作为单篇文章存世;或以专书、总集传世,如《颜氏家训》、《戒子通录》等。至于家书尺牍,在文类上本与文人的单篇文章同一,但作为家训的家书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其独特性,所以本书共分为四类厘选历代家训,或以作者名义著录,或文献名义著录,以求著述名义与文献出处配合的合理性。
6.我们主张,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一定要考虑版本问题,我社为老字号出版社,是国内文学、语文读物出版的重镇,编校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强,在业界素享盛誉,我社版本,是读者朋友们可以放心选择的。
前言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训文化是儒家思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群绵延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历代读书人修齐治平理想的实践一般都是从其各自的家庭教育开始启程的。《易·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教善与行善,始终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农耕社会甚至流传有这样的古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所谓富不过三代,至今仍占有相当大的舆论市场,可见道德传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地位。旧时官宦人家或书香门第的临街大门上常镌刻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或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一类的联语,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以道德传家、诗书传家的思维定势。
《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有一段谢安与谢玄叔侄间的对话,发人深省:(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古人希望其后人克绍箕裘以继承祖业而外,更希望能够超越自己,有鹏程万里的前途。宋苏辙《古今家诫叙》有云: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然而其兄苏轼对此却有另类表达: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戏作》)这当然属于对自己遭遇宋廷待遇不公的激愤与调侃兼而有之之言,不是真实的心理传达。《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谓传主: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将传家诫训写于屏风,而于古人坐卧皆可见屏风,其耳濡目染之效,可想而知。
《汉书》卷六六《陈万年传》: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这就是有名的陈万年教子故事。这位御史大夫并非奸佞,只不过善于疏通上下级关系并得以取巧而已,他因此获得美官,这在人治社会自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陈万年以谄事公卿为传家秘诀教子,大约也是望子成龙的心理因素使然;其子陈咸入仕后偏偏反其父之道而行之,以抗直立朝,当属于性格因素作怪。陈咸在官场吃尽苦头,最终以忧死,恰与其父之善终形成对比。可见道德传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个人性格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实践起来绝非畅通无阻。
家庭作为社会细胞,酝酿了家训的产生;族群作为社会的血缘团体,又是族训产生的土壤。狭义而言,家训就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但从广义上理解,家训也当包括兄弟之间的激励切磋。而族训更是扩大了的家训,两者可视为同类。历史上的家训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有机结合,堪称相辅相成,在维护帝王统治与社会稳定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家训文化在历代蓬勃兴盛的有力保证。
一般而言,家训属于古人有意为之下的产物。明宋濂《文宪集》卷一〇《杨氏家传》谓杨粲:粲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复大修先庙,建学养士。作《家训》十条曰: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论者多之。明杨士奇《东里集续集》卷一三《余氏族谱序》:西融生南昌令仁,南昌笃于行义,尝为《家训》曰: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至今乡人取以为法。清初蒲松龄曾为友人撰述《为人要则》,包括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戒戏十二项内容,其前有小序云:王八垓兄有感于世情之薄,命十二题属余为文,以教子弟,亦见其忧患之心也。遂率撰之。所谓以教子弟,当属于求人代作家训,其目的也无非是古人对于绵绵瓜瓞五世其昌的企盼。明曹端《曹月川集》有《续家训》诗云:修身岂止一身休,要为儿孙后代留。但有活人心地在,何须更问鬼神求。简括地道出了家训撰述的缘由。
传统家训的名称或体裁多样,庭训、庭诰、家诫、家范乃至家书、遗嘱、诗歌等,尽可包罗在内,文类有别,长短不一;传统家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修身、治家、立志、勉学、处世以及节义等,总起来说就是讲做人的道理。本选本除不选诗歌外,所选文则长短不拘,皆属管中窥豹。
历史上的家训,或仅见于史籍笔记,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或故事性;或散见于文人别集,作为单篇文章存世;或以专书、总集传世,如《颜氏家训》《戒子通录》等。至于家书尺牍,在文类上本与文人的单篇文章同一,但作为家训的家书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其独特性,所以本书共分为四类厘选历代家训,分别为史籍笔记中的故事家训、家书史牍中的教诲家训、文人别集中的散行家训、专书总集中的传世家训。本选本以《韩诗外传》中周公诫伯禽语的先秦文为第一篇,据说这是我国有文字记录的较早家训。限于篇幅,本书作为普及选本,选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选有关家训之作六十四篇(则),不过尝鼎一脔,略知其味而已。至于注释,原拟从简,但古人行文引经据典,往往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不明其出处,有时就难以体味其中的确切蕴含。至于选文中所涉及的今典如人物亲属相互关系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乃至大而化之,否则就可能难以体味个中旨趣,甚至郢书燕说。
选注者学识有限,本书之选文、注释与点评不妥甚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赵伯陶
201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