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着大历史观的认识,将中国道路探索和发展的起点放在近代,进而一步步展开中国是如何在屈辱、困顿中奋起,历经苦难取得辉煌的历程,从而*终形成了一部关于中国道路形成、发展和其未来走向的较为完整的历史。同时,为便于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道路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书作者还精心设计了中国道路与解放思想、中国道路与市场经济、中国道路与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与国际环境、中国道路与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等专题,并进行较为深入的叙述和分析。
本书内容翔实,语言精练,史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清楚中国道路的发展历史,而且有助于人们看清楚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
本书稿在史料性、科研性、理论性上具有超高水准,同时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又是一本极具正能量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稿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更加突显其出版价值。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地走出一条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现在被国内外普遍认为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等。中国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现代西方模式,又有别于传统苏联模式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它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道路话语权上的垄断,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中国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追求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曾以其巨大的版图、发达的经济、灿烂的科技和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中国逐渐落伍了。而随着代表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的崛起和野蛮入侵,长期沉睡在农业文明中的中国陷入长期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广大的人民陆续觉醒,为摆脱危亡、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而开始了漫长的艰难的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
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过程曲折而漫长。对于徘徊在充满血与火的近代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人来说,以往历史的经验曾经告诉他们:通往富强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世界上可能只有一条,即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也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立宪派等各阶级各阶层,在做出一系列挽救危亡的努力失败后所得出的痛苦结论。本着这种认识,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统治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曾尝试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以议会选举、多党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并梦想就此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但是,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的登台,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浪漫主义实践很快遭遇失败,中国进入混乱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前景也被蒙上浓浓的阴影。
就在许多人歧路徘徊之际,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开始获得新型的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力量,有了一个具备强大力量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革命也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中国革命的道路曲折而艰辛。然而,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广泛的群众路线为基础,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为三大法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中国也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建国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同样充满艰辛。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付出巨大心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这个阶段,中国既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又经历了一些严重的曲折。这些艰苦探索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也为之后的发展和道路探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资源。而正是在经历了近代以来各种充满曲折的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辛探索之后,古老的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终于迸发出令人震惊的巨大能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高速推进,而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也开始在理论上凝结成型。
立足于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国人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观察,本书认为:在中国大历史的纵向维度之下,探索中国道路的起步时间点应放在近代,而中国道路的探索走上正确方向的起始点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则经历了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个阶段,或者说是3种发展形态。以整体历史来说,研究和解读中国道路不能仅仅局限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成功开辟、坚持和拓展的历史,也要立足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断奋斗的历史,更要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将近两百年曲折探索的历史。可以说,如果没有近代诸多先驱者的探索,就不会有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的开辟,更不会有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因此,中国道路也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不断延续向前发展的。
认识延续近两百年、历经艰辛探索的中国道路,可以围绕以下4个要点进行把握:
首先,中国道路的最大特色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顾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大凡拥有一个意志力坚定的领导集团的国家,其推进现代化的努力基本都可以获得成功,反之亦然。中国道路的轨迹也再次印证了这个规律。中国道路的探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走上正轨,才迈出最坚实的步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付出巨大的牺牲,确立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最终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道路屡屡遭遇困难和挫折,中国前进的道路也坎坷不断,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高歌猛进,不仅成为一个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而且成为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国家。
其次,中国道路的精神基础是解放思想。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思想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实现飞跃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解放思想也成为一条反复被证明的重要历史经验。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突破了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束缚,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努力摆脱苏联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力图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不准确把握,没有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包括本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各国的经验教训,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顾中国道路的探索历史,什么时候解放思想做得好,中国的发展就相对顺利;什么时候解放思想做得不够,中国的发展就会经历风雨,各种争论也就会不断出现。中国道路,永无终点;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只有发扬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突破思想桎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永葆青春,中国道路才能一帆风顺。
再次,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得以成功开辟和不断拓展的。它是在借鉴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走出来的,又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也得到了来自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学习和借鉴了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曾努力向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学习,并得到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更是打开国门,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引进和使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践证明:正是本着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海纳百川,善于学习,中国道路才拥有了后发优势,得以逐步走向成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最后,中国道路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都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也告诉人们:简单照抄照搬外国的道路是不行的,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在民主革命时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扬弃了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弊端,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虽然这种努力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但其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终于成就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只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落实到位,而中国道路才能不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在把握以上4个要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道路是一个历史形态,更是一个实践形态。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包括如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尽快解决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加大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等等。当前,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下行压力,如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健康的中高速发展,让改革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这些是走好中国道路的当务之急。而对于理论界来说,科学阐释中国道路的历程,认真总结其本质和内在规律,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亦属分内之事。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按照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着大历史观的认识,将中国道路探索和发展的起点放在近代,进而一步步展开中国是如何在屈辱、困顿中奋起,历经苦难取得辉煌的历程,从而最终形成了一部关于中国道路形成、发展和其未来走向的较为完整的历史。同时,为便于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道路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中国道路与解放思想、中国道路与市场经济、中国道路与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与国际环境、中国道路与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等专题,并进行较为深入的叙述和分析。这种历史和专题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和写作方案也算是我们在关于中国道路研究领域中所做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注意史论结合,注重以历史过程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这一努力是我们这一写作团队多年学识基础的一种反映,也希望能够体现出我们的研究特色。我们还试图概括关于中国道路内涵的历史维度和内容广度。我们认为这种概括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清楚中国道路的发展历史,而且有助于人们看清楚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中国道路研究的国际视角,并为此专门写了一个专题,以求从国际、国内互动的角度,阐释中国道路形成、发展的国际因素。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同样,在新的条件下坚持走好和发展完善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道路是成功的,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现在,中国人民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向着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前进。对于我们这个写作团队的每个成员来说,能够亲身经历和参与这场伟大的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是幸运的,也是值得自豪的。
郑谦,研究员,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思想研究,参与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研究、写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主要统改者之一。
著有《社会主义时期*思想研究》、《建国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沿革》、《*之路》(第三卷)、《刘少奇之路》(第三卷)、《*时代的中国》、《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延伸与准备: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949-1978)》、《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史》(第二卷)等著作。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中国改革的起点与路径选择》《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从抓革命、促生产到抓改革、促发展》《〈历史决议〉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题》,等等。
第一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与世界
二、旧式农民运动的高潮与尾声
三、中体西用的尝试及其命运
四、从维新变法到立宪改良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激进革命的道路
六、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二章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纲领的制定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的胜利
第三章从全面新民主主义建设到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建国道路的蓝图
二、在实施《共同纲领》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建设道路的
丰富和发展
三、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酝酿和实现
四、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章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与曲折
一、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潮流的兴起
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两种发展趋向
四、逆改革潮流而动的文化大革命
第五章在思想解放中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解放思想是开辟新路的前提
二、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三、在严重波折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在新世纪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解放思想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良性互动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情依据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社会发展阶段的
认知演进
二、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演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日益丰富发展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互动
第七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突破
一、关于计划与市场话题的百年争论
二、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调节为辅
三、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四、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建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治理方式转型
一、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转型
二、权力机制变革:集中与分权
三、国家治理方式转型:从人治到法治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的形成
五、治理新形态:从封闭到开放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国际环境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成功开启
二、国际局势的变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曲折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上的对外开放战略
及其实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前景广阔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力量
一、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三、研究和解决两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五、整体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六、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
制度保障和伟大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