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是MBA系列教材之一。组织行为学作为MBA的核心课程,集中了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而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
《组织行为学》有两个特点:第一,突出MBA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每章后均附有思考题和案例。第二力求突出中国特色,改变以往教材多为国外教材译介的现象。融人中国特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以求对提高中国企业和一切组织的管理水平有所裨益。本书共8章,分别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文化等角度论述了心理和行为、组织和行为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应规律,论述了与组织行为有效性相关的信息沟通、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并将组织价值观、组织风气等文化因素引入对组织行为的分析。
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管理学各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或供各类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由于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本书也可供一切管理者自学使用,或作为经理培训班的教材。
2000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翩然而至,中国经济新的高潮已经掀起。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8.2%,标志着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已经开始。与此相对应,一个新的学习技术、学习管理的热潮方兴未艾。报考MBA的人数逐年递增,进修MBA课程的培训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MBA教材却是凤毛麟角。
在MBA诸多课程中,“组织行为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有近90年的历史,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其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
本书的编写贯彻了“准”、“新”、“实”三字经。所谓准,就是准确地讲授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所谓新,就是厚今薄古,把组织行为学的最新发展呈现在读者面前;所谓实,就是重在实践,倡导应用,既介绍外国先进企业的经验,也探讨这些经验在中国企业应用的规律。每章后面,除“复习题”之外,还列出了“思考题”和“案例”,意在引导读者在应用上下工夫。
本书第一章由刘广灵讲师编写,第二章由郑晓明博士编写,第三、四、八章由陈国权副教授(博士)编写,第五章由曲庆博士编写,第六章由张德教授编写,第七章由王雪莉博士编写。全书由张德教授主持编写并统稿。刘理晖博士参加了统稿工作。
本书以MBA学生和MBA课程经理培训班学员为主要读者,也适合一切管理学科的学生,以及有志于成为优秀管理者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学术界朋友。
由于作者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本书必然存在种种的不足和缺陷,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古代改革家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也许正是今日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让我们这本教材为众多读者插上知识的翅膀,助你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振翅高翔。
张 德2000年7月23日于清华园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复习题
思考题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四节 价值观
第五节 态度
第六节 压力与管理
复习题
思考题
案例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第二节 群体行为
第三节 群体内的沟通
第四节 权力与政治
第五节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第四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章 领导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六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八章 组织行为学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组织因素
任务要求是与你的工作有关的潜在压力源。这包括你的自主程度、工作变化程度和工作表现的反馈程度。工作的物理环境也有可能造成压力,如噪声、振动、工作流水线的速度、湿度、温度以及工作更换的频率等。一般来说,与工作的变化性和技术要求一样,自主权越大,工人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就越大。
职务要求涉及员工的个人价值与管理目标和组织价值之间的冲突。老板、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期望之间也能造成压力。在裁员的组织中,员工常常做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用尽量少的时间和资源完成更多的任务。
由于职权不清造成员工对工作了解不透,不能明确知道从哪儿开始一项新分配的工作,因而职权不清也会造成工作压力。
人际关系要求是指群体对共事(合作)者造成的压力。在一个工作群体中,缺少使用、配合、信任和支持会给许多人造成工作压力。对那些热心参与并把群体关系看得很重的人来说,无效的群体动力会给他们造成特别的压力。
组织结构是通过大量的规章制度限制员工而形成的。集权也是限制员工决策自主权的组织结构的一个方面。大量的规定、高度集权、员工较少的决策参与等,都是造成压力的组织结构特征。
组织的领导模式是由高层领导人的领导风格形成的管理文化。一些首席执行官创造了一种文化,强调短期效益,希望用较少的资源和人力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进行严格的财政控制。长期以来,这种文化和领导风格会使员工健康受损,并且没有工作士气。
组织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是指创建、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员工造成特定的压力。例如,在创建和衰退阶段,公司的生存是不确定的。这两个阶段可能会伴随着解雇和结构变动的特征。成长和成熟阶段则可能造成组织过于僵硬。
3.个人因素
员工的个人生活往往对日常工作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个人生活正常,他们的情绪是乐观向上的,他们就会精力充沛地耐心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另外,假如员工日常生活存在某些问题,他们在工作时就会感到紧张和精力不集中,小小的问题就会使他们变得愤怒和暴躁,他们的神经变得很敏感,易于陷入悲观失望之中。
具体地讲,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个人生活对工作压力作用的大小:对职业的关注、工作区域的流动、个人生活节奏的变化。
(1)职业的关注。导致工作压力的一个主要职业关注因素是对失业的担心。除了少数加入工会的员工外,在美国,很少有人不担心失业。在萧条时期,即使那些加入工会的员工也很难有可靠的保障,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也会突然被解雇。当经济状况恶化或公司利润急剧下降时,人们特别担心一旦失业,以后的出路怎么办。
其次,导致工作压力的职业关注因素是与工作不一致的地位。例如,所做工作并不具备当事人认为应该享有的地位(权力、威望)。当人们做一项他认为不值得去做的工作时,他们会感受到压力。地位与工作不一致的状况使得个人袒护自己的工作:我错在哪里?我该怎么做才能胜人一筹?这样一种职业关注还会产生一种按照超级标准完成工作的自我压力,同时也会使得个人特别轻易地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成功。
(2)工作区域的流动。工作区域流动导致压力是因为它扰乱了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使员工的生活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像购买物品或上班这些简单活动都要花费很大力气。这些员工的朋友少,难以寻求社会帮助。当区域流动是工作变换的组成部分时,这种流动就会具有更大的压力,被迫流动的员工可能会感到对工作失去控制,并且经受着工作环境中难以预料的困难。
流动还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问题。他们没有固定的学校、工作和朋友,常常感到孤独,需要帮助才能安顿下来适应新的环境。对那些刚迁移的员工,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存在越多,个人压力便越大;这种变化越快,压力也就越加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