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花》收入了作者两部专著。在第1部《废墟之花》中,作者对朦胧诗进行了全面、客观、深入的论述,使读者对于朦胧诗和朦胧诗人有一个整体、精准的认知,加之以朦胧诗代表作家的分析,使这种认知更加具体、形象。在第二部《世纪末的突围》中,作者以真诚的态度、清晰理性的文学逻辑对“世纪末文学”进行批评,文章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坛的弊病、文体发展过程中显露出的弊端、作家陷入的写作困境,评价公允恰当,弱点分析切中肯綮、掷地有声,让人大获裨益。
王干很年轻也很用功,近几年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既谈小说,也谈诗歌,既有综论,也有具体的作品和作家评说,并引起了文坛与读者的注意。
年轻人富有锐气,这种锐气自然要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王千很喜欢写批评性质的文章,批评一些正在被看好的作家,批评这个误区那个误区,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文童虽然尖锐,用词也颇花哨,但还是力图进行带学究气味的文学学术探讨,主旨不在褒贬,更没有个人的亲疏恩怨利害,他盯着的是文学不是“人学”(借用此词,不是高尔基的原意)。所以即使被他批评得不无恼火的人。即使对这些文学问题与他持不同观点的人,也还不至于在他文学观点文学探讨之外发现什么其他令人不快的东西。
语言(术语和名词)优美,批评尖锐,许多意见倒未必有什么“爆炸性”,他不怎么赶时髦,毋宁说他的某些文学见解还是相当平实的。就是说,他的文童并不怎么吓人,他的那些道理,还是好理解的。
1988年秋冬之际,我们有机会进行一些对谈,使我有机会当面听到比较年轻的文学评论工作者的见解,谈起文学来当然就忘了年龄了。我只是发现,他读了不少书,他读过的一些书,我没有读过,当然,也有些我们那一代50年代“青年作者”家喻户晓的书,他没有读过,每一代人生长的文化环境读书环境不大相同,所以要多交流,“互补”一番。
他的一本书要出版了,令人高兴,便写了上述的话,祝福他今后获得更大的丰收。
废墟之花
引言:背景与进程
诗的本性:沟通心灵的审美客体
反思:理性与非理性共生
——论朦胧诗的哲学背景
直觉的苏醒:思维结构的嬗变与调整
——论朦胧诗的认知方式
悲剧:人的失落与人的呼唤
——论朦胧诗的理性支柱
悲剧:理想的痛苦与英雄的孤独
——论朦胧诗的心理机制
语言的变更:诗的符号化与陌生化
——论朦胧诗的语言选择
意象:艺术视知觉的复合空间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意象:结构的密度与空间
——论朦胧诗的整体效应
时空的切合:意象的蒙太奇与瞬间隐寓
——论朦胧诗的内在构造
开放与综合:多向“引进”与纵横渗透
——论朦胧诗的艺术态度
新的转机
——第五代一新生代一后崛起的一代
透明的红萝卜
——顾城诗歌的悲剧性
辉煌的生命空间
——论杨炼的组诗
北岛:孤独的岛,真诚的岛
历史·瞬间·人
——论北岛的诗
世纪末的突围
序
绪言
一、“新时期”“‘文革’后”“世纪末”
二、危机的病灶
三、从“世纪末”到“世纪初”
四、误区的价值
·上篇 小说之困·
第一章 超越的艰难
一、超越意识的提出
二、外在的超越
三、内在的超越
四、超越的可能
第二章 方法的新生
一、还原:诉诸生活本身
二、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
三、作家和读者“共同作业”
第三章 现状的危机
——低谷与震荡
一、第三代小说家的两难处境
二、滑坡的人们
第四章 出路的迷茫
一、纪实与媚俗
二、幻象与自恋
·中篇 文坛之误·
第一章 诗坛的转机与困惑
一、释题:关于“朦胧后”
二、强化生命与淡化历史
三、反讽:自身形体的分裂与错位
四、口语化、冷抒情、叙述流
五、走出困惑
第二章 繁荣与虚弱
一、病态的报告文学
二、散文的瓦解
三、批评的沉默
四、体系这个魔鬼
五、“我”的树在哪里
六、文化的纠缠:“伪现代派”
·下篇 作家之惑·
第一章 自由与限制
第二章 先锋的落伍
一、马原堕入陷阱
二、莫言:反文化的失败者
三、吴亮的退化:从对话到独白
第三章 悖反的效应
一、王蒙的小说魔术
二、张承志的绝境
三、王朔的恶作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