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屋里的灯》是作家马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个人文学作品精选集,包括散文、诗、小说,约二十余万字。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曾在《诗刊》《散文》《星星》诗刊、《读书》《飞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文学报》《甘肃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其中作品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有作品入选高职大专教材,并获得全国性奖励。
一
编印一本自己的文学作品集,是由来已久的想法,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是出于对文字的敬畏。
我是从农田的地埂上开始认字、在地上开始学写字的,对字和纸有如神灵一般的敬仰。我始终认为出书是一件大事,不是什么人都具备这样的资格的。写了诗文,发在报刊上,有广泛的读者,还给稿费,这才是创作的正途。自己花钱费力出一本书,就那么小一个圈子,送人都送不了几本。所以写作三十多年了,只在2000年心血来潮,印了一本牛皮纸封面的小册子,再没有出过只署着自己名字的书。
二
今年决计要出这本书,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今年距我1984年在《飞天》发表第一首只有四行的小诗整整三十年,出本书作为纪念;二是明年我就五十岁了,半生与文字打交道,出本书,是人生的小结,也是给自己的献礼;三是熟人朋友知道我写作,可能在报刊上零零星星地看过一些,总有人讨要我的书,想看看我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出一本,给朋友们一个交代。要说还有四的话,就是以后给孩子留点念想。
三
我是学中医的,但除过在卫校教了八年书算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之外,半辈子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写过电视专题片、纪录片解说词。写过电影、电视剧本,写过论文、行政公文,写过悼词、墓志铭等等,这些或是职责所系,或是应命文章,或是人情托付,唯有文学是爱好,文学作品是出于性情的文字,是个人作品。入选本书的仅限于此类。
四
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浪潮的影响,我开始写诗。后来各种体裁都写,近几年主要写写散文、随笔,若有整块的时间也写点小说,诗已经很少写了。收入这本作品集的有散文、随笔、杂文、诗、小说,大多数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2006至2009年间,热衷于写博客,很少发表作品,也收录了此间写的一些博文。
五
我虽然一直是业余写作,却也执着、勤奋,年轻时精力旺盛,写得多,也发表得多,后来写得少了,投稿更少。作品发表以后,留存一份报刊,堆积起来,很少去整理翻看,印象中发表了不少,似乎还有一些不错的作品。
马野,原名马启昕,1965年出生,甘肃合水人。1987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学士学位。曾任庆阳卫校教师。庆阳电视台记者、副主任、主任、副台长,现任甘肃省庆阳市社科联主席、庆阳市作协主席、甘肃省作协理事、甘肃省政协委员、庆阳市政协常委、民盟庆阳市委员会副主委、陇东学院特邀研究员。
前言
散文
豳风绵长的地方
陇东黄土塬
陇东看山
陇东的雪
陇东馍馍
心中的艾
诗意六盘山
鱼和水的共同革命
环县一日行
“一二一”,齐步走
兴隆山记雨
第一次远游
冬游记(七篇)
扎尕那
俯仰之间
子非鱼(两篇)
母校的大铁钟
表姐
人生履历表
随笔
独屋
栅栏
有鸟叫的房子
老家
那一天的夕阳
十月一,送寒衣
女儿的“回忆录”
我家老布
想念朋友
酒坛醉事
酒坛醉事(之二)
酒坛醉事(之三)
老爷爷
感动
拥被读红楼
幽默
杂文
钢笔、手表的价值
三十公升人乳
便宜了歌星
如此“分流”
让人民自己说话
上当者
历史的尴尬
不灵不通小灵通
不需要这样的“全过程”
从第五天开始
读者也是消费者
儿童读物差错多
脸皮杂说
留一点情面
诗
寻常巷陌(组诗)
故乡在陇东(组诗)
描述父亲(组诗)
母爱的表达
灯笼(外一首)
因为爱你(组诗)
学着干诗人(外一首)
读史
第七根电杆
炉中煤
没有人代替我疼痛(组诗)
空空的手(组诗)
一种关于绿色的情绪
哀伤自然(组诗)
读列宁
镰刀
去北京看毛主席
小说
错号
会疯子
生活:网
李万顺的尼龙丝袜子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