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就是阅读灵魂,就是把一个人的生活和伟大的传统联系在一起。著名诗人西渡先生编选的这本《名家读古文(二)》践行的就是这项工作。本书不仅集中了《滕王阁序》《送东阳马生序》等经典文章,以及韩愈、苏轼、袁宏道等名家的古文佳作,还将朱自清、叶圣陶、臧克家等多位知名学者对于佳作的解读置于文章之后,融合了古人与今人的智慧,从而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质量上乘的精神食粮。
本书选取了唐宋元明清名文五十七篇,涉及散文作家三十八人,其中大部分古文都是我国大、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书中除了有《滕王阁序》《送东阳马生序》《项脊轩志》《口技》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章外,还收录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袁宏道、张岱、龚自珍等名家的古文佳作。而且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本书还将朱自清、叶圣陶、臧克家等名家对于佳作的赏析附在文章之后,使广大文学爱好者可以就近学习、赏析、领会佳作的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有效地获得相关知识,并在这本出色的精神食粮帮助下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先对本书所谓古文的含义做一点说明。古文本来是一个与骈文相对的概念,也就是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但这一套《名家读古文》所选文章既包括散体文,也包括一部分辞赋骈文。在本书中,我把古文的含义定义为古代散文,也就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立的一种文体名称,包括除了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一应文章。这一套书实际上是一个我国古代散文的欣赏读本。本册所收文章起于唐,止于清。
唐朝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初唐文章形式上大致还在六朝文章的笼罩之下,骈文仍然是流行的文章体裁。本书选入的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都是骈文。王勃的文章还有夸饰的倾向,不免依然靠着堆砌辞藻典故来完篇,但是内中却有一种蓬勃的青春气象,这是六朝那些修辞主义的文章所未见的。骆宾王的文章虽然也采用了骈文的形式,却是一篇实用文字,也就是说它是确有内容要表达,它的那些辞藻典故都是为着表达内容服务的,所以它虽然采用了骈文的形式,但在精神上已经摆脱了骈文的桎梏。后来李白、王维的一些文章则有了更多的个性的表达,骈文的形式已不再能够束缚作家个性的表现。盛唐作家以作诗余力偶然为文,却能将文章内外点缀得花团锦簇,自有一种浑然的气象,最为后世难及。这乃是唐人生命的充溢所致。中唐以后,韩、柳提倡古文,人们终于明白散文才是文章正宗,骈文的势力由是受到重创。韩愈的文章道学气重,有时不免令人生厌,但一篇《祭十二郎文》情真语切,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送李愿归盘谷序》流利婉转,已有宋人文章的风姿,在韩文中最可讽诵。东坡甚至说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话虽夸诞,从散文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有其道理。柳宗元兼擅政论、寓言、游记,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游记。他的《永州八记》,可贵之处在于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溶解在山水之间,而又文字雅洁,含蓄不露。这实际上是将诗的方法引到了散文中,从此文章中的山水也有了人性,而不仅是人们观照、欣赏的对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赋体名篇,却是有感而发,他的那些富丽堂皇的藻绘,都是出自表现主题的需要,与六朝赋不一样。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多抗争和愤激之谈,成为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语)。
古文运动在韩、柳手上虽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并没有彻底完成对骈文的革命。唐末五代之际,在社会和文坛上占优势的仍然是骈文。当时的官府文书,都采用骈体。散体文最终压倒骈文成为主流文体是在宋人手上。宋初王禹偁等已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河,至欧阳修以文坛宗主和朝廷名臣的地位力倡古文,推尊韩愈,又得苏氏父子襄助,散体文终于在和骈文的长期拉锯中获得全胜。此后,骈文的影响虽然还在,却也只能自甘支流,再没有力量与古文正面争锋了。欧阳修的文章纡徐婉转,摇曳生姿,叙事、记人、状物、抒情,无不从容而就,饶有一种亲切动人的力量。苏轼论文主自然,以为作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实际上是对欧阳修影响下的宋人文章风格的一个概括。苏轼本人才高气豪,于文章兼长各体。其议论则风起云涌,尽纵横捭阖之态;其抒情则杂花生树,穷秀雅妩媚之致;状物则毕现纤毫之细,写景则妙入风云之心,叙事则曲尽本末之微。苏轼于文体多有创获,其前、后《赤壁赋》为散体赋的千古绝调,而《记承天寺夜游》一类短文则成为明人小品的滥觞。其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都是文名隆盛的大家,这些人各擅所长,形成了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这个盛况延至南宋,在陆游等人手上依然还有不错的成绩。
北宋的古文运动比起韩愈来,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发展。韩愈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强调文以载道,文章头巾气重。欧阳修虽然也还以道统自命,但是很多文章却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受,实际上把散文引向了近代化的道路。这个倾向在苏轼手上得到了发扬,文章的个性更强,语言上更注意吸取口语的长处,近代的面貌已经很明显了。这也是苏氏文章至今还有影响的原因。
元明清三代的文章基本上从唐宋两代而来。金元之际,文人多难,优秀的散文作者、作品都不多。只有元好问为一特例,诗称大家,文也有佳构。本书收入的《市隐斋记》《送秦中诸人引》都颇为人传诵。元末,宋濂、刘基都还写过一些有己见的文章。入明,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倡理学,定八股取士,于是台阁体起,除了马屁文章,什么也不能写了。其后,前、后七子出来反对台阁体,提倡文必秦汉,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文学潮流,终于冲垮了台阁体的堤围。但是由于前、后七子文学理论上的天然缺陷,其作品缺乏创新,为后世传诵的作品很少。中间,以茅坤、归有光等为首的唐宋派强调学习唐宋古文家的作品,强调表现自己的面貌,取语平易,力避艰深,实际上是要回到宋人创始的近代化道路上。但是唐宋派作家大多已深染明人的道学习气,难免见解迂腐,心胸没有宋人开阔,文风趋于柔弱。其中实际成就最大的数归有光。归善以日常琐事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在朴素简洁的文字下蕴含深厚的情感,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明人散文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公安一派的创作里。公安诸公思想上深受李贽的影响,追求个性自由,反对道学对人性的束缚。在文学理论上,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体上也突破了传统古文的陈规,大量写作轻灵俊逸、新颖别致的小品,语言上更接近活泼生动的口语。我们今天读他们的文章,还能感到作者的性情面貌跃然纸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反复,散文近代化的过程在公安派手里已经接近完成。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江盈科、陶望龄等为其附庸,尤以袁宏道成就为高。袁宏道的散文题材丰富,体裁也较广,尺牍、游记、人物传记无所不善。行文清新明畅,情趣盎然,充满生活气息和作者的主观情意。公安派的散文对五四以后的白话散文有较大影响。时间上与公安派先后的散文流派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也相接近,都主张抒发性灵,风格上则与公安派的明丽流畅不同,以幽深孤峭相标榜。本书选入的钟惺《夏梅说》颇能代表这一派立意新异、感情幽独的特色。竟陵派也是明末小品文章的重要一支。复社是明末一个政治性的社团,以天下事自任,其成员的文章也关心时事,风格慷慨激昂,以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最为世传诵。复社属意现实的文章也是散文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清初的文章继承了明末自由表现的路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术文章发扬光大了复社关心现实的传统,成为近代思想的先声。清初三大家的文章则可以看作明末公安派竟陵派的流风余韵。张潮的《幽梦影》是一本清新脱俗的警句集,继承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特点,形式上更加无拘无束,或者说它根本抛弃了形式。其内容虽不外文人雅致,但颇能发现蕴含在日常生活现象之下的美,道他人所未道,体现了一种诗意的生活境界。本书从其上篇节选了四十五则,以飨读者。因为找不到现成的鉴赏文字,我只好自己动手,在文后略缀数语,实在是割舍不下那些玲珑可爱的文字,非敢以专家自居。这一点还要请读者鉴谅。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这一派的文章讲求所谓义法。义是指文章内容而言,他们对义的讲求实际上就是要文章内容符合理学道统;法就是要言有序,也就是讲究文章的剪裁安排,而他们的这个法又是从八股时文而来。可以说,桐城派的取向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是对明末以来散文自由化取向的反动。这一派的作家大多思想守旧,趣味狭窄,其文章虽有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字精练工整的优点,但往往言语无味,缺乏个性,可读性不强。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为方苞、姚鼐。由于桐城派的主张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需要,其影响一直延及清末,新文化运动中被指为桐城谬种的就是这一派的徒子徒孙。清代晚期,魏源、龚自珍等人思想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窠臼,文章复有个性的表现。其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以文言写作的古文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白话取代了文言,古文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
我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一些名篇杰作代代传诵,一些名言警句和诗词名句一样流布人口,成为习用的成语。和诗歌一样,古代散文对我国民族语言的形成和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读一点古代散文,对提高个人的人文和文学素养,丰富个人的语汇,提高驾驭民族语言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近来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以为文言是白话之母,写好白话,首先要学通文言。这种说法实际上把话与文的关系搞反了。文言是一种书面语言,而且是与人们日常使用的话脱离的书面语言。它本身就不是文学语言的源头活水,更不能成为白话之母。文学语言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人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的话。从古文的实践也可看出,凡是文章有活力、创作成绩好的时期,都是文与话相去不远,或者善于从话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语言的文学表现力的时期,如先秦,韩、柳推行古文运动的中唐,以及后来的北宋、明末,而凡是只着眼于文,以此画地自闭的时期,文章就难有活力,散文的创作就出现衰退。古代散文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作品浩如烟海。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传统,但是这也是一个有局限和缺陷的传统。某种程度上说,古代散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并不广阔。古代散文作家大多是官僚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反映的是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生活,表现的是他们的意识、见解和情趣。对越出他们生活范围的现实,古代散文就很少反映。如果我们要想知道古代农工商各阶层的实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从古代散文里找到的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古代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意识也大体没有超出儒、释、道三教的范围,而以儒教的道统为正宗、主体,加上一点文人情趣做调料。所以,其见解可以说并不怎么高明。这和我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一致的。近代以前,中国社会虽然经常有改朝换代的变动,但社会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在这样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自然不可能产生超出与这个结构相适应的意识范围的见解。古代散文中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杰作,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其见解都没有越出我们上面所说的范围。我们并不是苛求古人,要求他们具备现代意识,同时我们也不必讳言他们的局限性。从表现方法来说,古代散文也有其特殊限制。古代散文是用文言写的,而文言作为一种远离口语实践的书面语言,它和人们的实际经验之间是脱节的,因而难以全面、细致地反映人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读西方的小说和散文,对它们所描写的生活会有一种非常真切的了解,我们甚至可以在现实中重新组织起这样的生活。但是,我国古代散文对现实的反映却是粗线条的,甚至可以说是抽象的。对作者所描写的经验,我们往往只有一些概念性的了解。事实上,古代散文采用了一种类似诗歌中意象的方法。它已经预先把经验抽象为意象了,所以我们也只能意象地感受古人的经验。《秋声赋》《赤壁赋》这些名文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写成的。它们确实写得很美,但也确实显得粗疏。所以,文言有文言的优势,白话也自有白话的优势,我们正可不必人为夸大文言的优势,盲目地拜倒在古人脚下。
本书收入唐宋元明清五代名文五十七篇,涉及散文作家三十八人,其中很大部分是我国大、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每篇文章都附有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所做的解读。为了便于普通读者理解原文,我们对本文词义和典故出处尽量做了注释,为避免烦琐,除确有必要外,不做词句的串讲。在注释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注家的研究成果,未在文中一一表明,谨此说明,并对这些注家表示感谢。西渡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写诗,1990年代以后兼事诗歌批评。曾获刘丽安诗歌奖、《十月》文学奖、东荡子诗歌奖批评奖等。
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1998)、《草之家》(2002)、《连心锁》(2005)、《鸟语林》(2010),诗论集《守望与倾听》(2000)、《灵魂的未来》(2009),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2012)。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熊笃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赏析
王勃
滕王阁序
吴调公绵丽高华 壮优兼美读王勃《滕王阁序》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刘学锴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赏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王运熙 施绍文李白《与韩荆州书》赏析
春夜宴桃李园序
霍松林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赏析
李华
吊古战场文
臧克家悲惨阴暗的战争画卷重读《吊古战场文》
韩愈
答李翊书
叶圣陶略谈韩愈《答李翊书》
送孟东野序
周振甫谈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吴小如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祭十二郎文
王思宇韩愈《祭十二郎文》鉴赏
刘禹锡
陋室铭
李如鸾短小、精粹、隽永刘禹锡《陋室铭》赏析
柳宗元
钴潭西小丘记
霍松林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鉴赏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张中行柳宗元《小石潭记》鉴赏
杜牧
阿房宫赋
霍松林杜牧《阿房宫赋》鉴赏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张中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周振甫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秋声赋
臧克家瑟瑟金风天外至重读《秋声赋》纪感
泷冈阡表
朱自清 叶圣陶欧阳修《泷冈阡表》指导大概
苏洵
六国论
隋树森苏洵《六国论》赏析
周敦颐
爱莲说
李如鸾一篇状物言志的散文小品读周敦颐《爱莲说》
曾巩
墨池记
王水照曾巩《墨池记》鉴赏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胡念贻读《游褒禅山记》
苏轼
赤壁赋
吴小如读苏轼《赤壁赋》
后赤壁赋
吴小如读苏轼《后赤壁赋》
超然台记
俞平伯《超然台记》评
记承天寺夜游
吴战垒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吴汝煜 薛屹峰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鉴赏
黄州快哉亭记
周先慎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陆游
书渭桥事
朱东润陆游《书渭桥事》鉴赏
周密
观潮
吴功正腾挪多姿 笔卷惊涛周密《观潮》简析
元好问
市隐斋记
程千帆 关道雄元好问《市隐斋记》鉴赏
送秦中诸人引
程千帆 关道雄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鉴赏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周先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吴小如读归有光《项脊轩志》
先妣事略
霍松林归有光《先妣事略》鉴赏
徐渭
豁然堂记
骆玉明徐渭《豁然堂记》鉴赏
宗臣
报刘一丈书
赵昌平宗臣《报刘一丈书》鉴赏
袁宏道
满井游记
吴战垒春在郊田旷野中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
吴战垒空灵幻变 引人入胜读读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中道
江行日记二则
吴战垒摄取诗与画的精魂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
钟惺
夏梅说
吴战垒钟惺《夏梅说》鉴赏
浣花溪记
吴战垒钟惺《浣花溪记》鉴赏
谭元春
再游乌龙潭记
吴战垒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鉴赏
张岱
柳敬亭说书
卜安淳美在艺术创造介绍张岱《柳敬亭说书》
西湖七月半
吴功正杭人倾城出 中元月夜游介绍张岱《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吴战垒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
《陶庵梦忆》自序
施蛰存张岱《陶庵梦忆自序》鉴赏
张溥
五人墓碑记
霍松林张溥《五人墓碑记》鉴赏
林嗣环
口技
霍松林林嗣环《口技》鉴赏
侯方域
马伶传
王季思 林建侯方域《马伶传》鉴赏
汪琬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吴战垒骊歌虽短 别意深长读汪琬《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张潮
幽梦影 (节选)
西渡张潮《幽梦影》欣赏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周振甫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姚鼐
登泰山记
马茂元从桐城派的古文谈到姚鼐的《登泰山记》
全祖望
梅花岭记
张中行全祖望《梅花岭记》鉴赏
龚自珍
病梅馆记
吴战垒龚自珍《病梅馆记》鉴赏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吴调公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鉴赏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中道
江行日记二则
吴战垒摄取诗与画的精魂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
钟惺
夏梅说
吴战垒钟惺《夏梅说》鉴赏
浣花溪记
吴战垒钟惺《浣花溪记》鉴赏
谭元春
再游乌龙潭记
吴战垒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鉴赏
张岱
柳敬亭说书
卜安淳美在艺术创造介绍张岱《柳敬亭说书》
西湖七月半
吴功正杭人倾城出 中元月夜游介绍张岱《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吴战垒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
《陶庵梦忆》自序
施蛰存张岱《陶庵梦忆自序》鉴赏
张溥
五人墓碑记
霍松林张溥《五人墓碑记》鉴赏
林嗣环
口技
霍松林林嗣环《口技》鉴赏
侯方域
马伶传
王季思 林建侯方域《马伶传》鉴赏
汪琬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吴战垒骊歌虽短 别意深长读汪琬《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张潮
幽梦影 (节选)
西渡张潮《幽梦影》欣赏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周振甫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姚鼐
登泰山记
马茂元从桐城派的古文谈到姚鼐的《登泰山记》
全祖望
梅花岭记
张中行全祖望《梅花岭记》鉴赏
龚自珍
病梅馆记
吴战垒龚自珍《病梅馆记》鉴赏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吴调公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