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锐派作家作品文库:那一夜月光如水(刘春来短篇小说作品)
定 价:28 元
丛书名:中国新锐派作家作品文库
- 作者:刘春来 著
- 出版时间:2017/3/1
- ISBN:9787504763877
- 出 版 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47.7
- 页码:18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刘春来,一个慈悲的仁者,在不厌其烦地娓娓述说,述说一个叫铜鼓冲的小山村,述说这一方土地上人们日常生活的进程。
同为益阳人,刘春来是周立波语言风格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继承一种语言风格,需要对语言所寄托的那一片土地无比熟悉,唯有扎根一片土地,才是艺术超过的保证。刘春来带着对土地的热爱起步,靠着对土地认识的深化而得到突破,他自始至终把创作的根扎在他所热爱的那一片土地上。这份持守,在目前相当浮躁的文坛,当时一抹灿烂而宝贵的亮色。
刘春来,一个慈悲的仁者,在不厌其烦地娓娓述说,述说一个叫铜鼓冲的小山村,述说这一方土地上人们日常生活的进程。
学文学的人都知道,从村社结构的变迁来透视乡土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屡试不爽的一把利刃。老字号的作家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等都有过成功的尝试,“蛤蟆滩”“三里湾”“清溪乡”也因此成为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的缩影。刘春来从1978年起,一直到2000年,都沉浸在一个叫“铜鼓冲”的地方,从那里人手“炮制”一个又一个中短篇。他的“铜鼓冲”,风光景物酷肖周立波的“青溪乡”,山坡上也长的是茶子花,溪边也尽是水竹林。刘春来显然是接受了前辈作家的成功经验,以“铜鼓冲”为舞台,展示不同时期人物的活动,反映中国农村渐次变化的进程。在他的“铜鼓冲”世界里,有旧中国古老朴素的人情故事(《山俗》);有“我”混沌初开时见识的风风雨雨(《萌芽》);有十年浩劫时期留下的良心孽债(《甲老爷祭》);有改革初启时的农民觉醒(《锈铁泛光》);有新时期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在八月的田野上》)和他们的追求(《走访李小迪》);还有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生存图景(《长清先生》)……刘春来用小说写出了一个山村的历史。
永远也走不出铜鼓冲世界的玉阿婆(《玉阿婆》),是刘春来进入铜鼓冲精神世界的标志。在这个作品中,“铜鼓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和作者笔下的人物生存状态融为一体了。刘春来到此时似乎才知道,人生的真谛和艺术真谛应当是相互渗透的,用小说去追逐和图解某种思想,对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不仅徒劳,而且简直是不务正业。他还知道了,描写对象并不决定作品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取决于描写对象与普遍人生的汇通,也就是从特定描写对象达到一个有一定意味的普遍人生状况和存在状态。他还知道了,伟大与狭隘并生、稳固与保守相因、包容性和封闭性共存,社会在这些并生、相因和共存中发生着翻来覆去的变化。刘春来稍后创作的《铜鼓冲人物监摹》,推进了诸如此类的艺术认识。回想起来,在那个时期的中国文坛,我们很少看到正面描写农村基层干部的作品;相反,以权谋私、装神弄鬼、见风使舵、铁面无情的土皇帝形象通过许多农村题材作家的一再强化,好像特别深入人心。诚然,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这种习惯性的反面描写,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但是,农村基层干部毕竟是中国农村改革进程的带头人,毕竟是中国农村安定发展的保证力量,舍弃对他们的正面描写也是一种偏颇。刘春来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叙述,看上去漫不经心,骨子里头却温情脉脉,与农村生活所固有的文化内质和俗常状态取得了同构的表达方式,这就反倒使这些人物赢得了很高的真实度。
1991年,刘春来获得第七届湖南青年文学奖,正是基于他的“铜鼓冲系列小说”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获得的声誉。就像周立波以他的“清溪乡”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的镜子一样,刘春来以他对“铜鼓冲”世界的发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观照新时期中国农村的镜子。略为不同的是,刘春来处在解放思想和思想解放的好时代,他对社会生活的观照,已经可以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刘春来的笔触开始伸出“铜鼓冲”,在“铜鼓冲”世界之外进行深入开掘。之后,小说的人物就也不再是走不出“铜鼓冲”的土著乡民了,而是曾经在“铜鼓冲”生活过的知识青年(《瘦月亮》),当上了政协委员、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代表(《石板路,水竹林》)等。他笔下的“铜鼓冲”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与时俱进、对外开放了。新型人物和事件的进入,不只意味着题材的开拓,而且意味着他对原有“铜鼓冲”的突破和超越,意味着一个新的审美艺术世界的苏醒和诞生。非土著因素的参与,给予了作家远距离审视“铜鼓冲”的方便,而远距离的审视,又必然带有历史反思的性质。1988年
\"刘春来,河南遂平人,中共党员,益阳师专毕业,鲁迅文学院第二届作家班结业,现任湖南省益阳市文联副主席,《益阳日报》副刊部主任,湖南省作协理事,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水灾》《铜鼓冲纪事》,中篇小说集《石板路,水竹林》《两代风流》,另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若干篇散见于《小说月报》《萌芽》《青春》《湖南文学》等全国各地文学杂志;作品曾获湖南省第四届青年文学奖,湖南省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
\"山俗
蛮老三、满女和月月
独屋
铜鼓冲的女人
萌芽
玉阿婆
那一夜月光如水
生活的天平
锈铁泛光
甲老爷祭
姐姐
妻子
踏青
长清先生
走访李小迪
光复老板和他的满女儿
在八月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