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桂松主编。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至9卷为小说;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11至17卷为散文,其中13卷为“游苏见闻”专集;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29至33卷为外国文论;34卷为“古诗文注解”;35至36卷为回忆录;37至39卷为书信;40至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这是规模大、收集*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
《茅盾全集19:中国文论二集》收作者茅盾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三年所作文艺理论专著一部及文论八十六篇。
本卷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茅盾文集》第十九卷基础上修订而成。十九卷中文艺理论专著《小说研究ABC》曾由世界书局出版单行本(一九二八年八月)。其他文论大部分曾由作者分别编入天马书店出版的《茅盾散文集》(一九三三年七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话匣子》(一九三四年二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集》第九卷(一九六一年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茅盾论创作》(一九八〇年五月)和《茅盾文艺杂论集》(一九八一年六月)。各篇的排列按写作或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
这两个方法,自有人物描写以来,便有人用,直到现在;我们原不能说这两个方式本身上有什么优劣,但是事实上,用第一种方式的,流弊较多。最大的毛病是容易成为呆板的形式主义。可是第二个方式而用不得法,也会使读者仍旧不甚明嘹人物的特性,或起和看简笔滑稽画时相同的印象。
第八,职业的特性。作家除必须赋予一个人以个人的特性外,并且须赋予他以职业的特性。农人、工人、酒保、茶博士、医生、小贩、教员、走卒、星相卜.…一各色人等,只要是有职业的,或多,或少,便各有其职业的特征,又各职业里的人常因所奉职业而习成一种特殊的姿态,常不知不觉的自然流露,故作家又可以从人物的姿态上表示其职业的特性。至于从思想上表示职业的特性,自然也是必要的。
第九,阶级的特性。因为所属的阶级不同,人们又必有阶级的特性;属于某种职业者,同时亦为属于某阶级的,所以作家于描写一个人物的职业的特性而外,又必须描写他的阶级的特性。但要描写阶级的特性,比描写职业的特性为难,其故在职业的特性是显而易见,阶级的特性则须从思想方式上表现,非眼光炯利的作者不能灼见不能描写。自来作家描写阶级的特性可称实在成功者,寥寥可数。只有法国巴尔札克(H.Balzac)对于法国中产阶级的描写,俄国屠格涅甫对于八十年代俄国知识阶级的描写,高尔基对于俄国一九〇五年以后的无产阶级的描写,算是顶成功的了。
第十,性的特性。男女两性因数千年来特殊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已经各自形成了性的特性,实为不可掩的事实。古来作家对于此点亦都能注意描写,就可惜大概只从男女体态的粗野与姣媚,性格的刚与柔等等着眼描写,很少能从思想方式的不同上注意描写。
第十一,特种人的特性。酒徒、博徒、吝啬者、慈善家、隐居者、老处女等等,因为生活的特异,可说是特种人;他们的因生活而起的特性,也是作家应该注意描写的。
第十二,民族的特性与地方的特性。各民族,各有不同的民族性,写一个中国人而像一个日本人或英国人,果然是笑话,但若写一个英国人或日本人时而不能令人一望而知是英国人或日本人,也是同样的失败。所以民族的特性是不可忽略的。比民族的特性范围小而同样明显且重要的,是地方的特性。湖南人有湖南人的地方特性,上海人也有上海人的,作家应该把一个湖南人描写成确是湖南人,不是上海人。
小说研究ABC
凡例
第一章 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 古埃及的故事
第三章 古希腊的恋爱记
第四章 中世纪的传奇
第五章 近代小说之先驱
第六章 人物
第七章 结构
第八章 环境
《庄子(选注本)》绪言
《淮南子(选注本)》绪言
中国文学不能健全发展之原因
《红光》序
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
看了《真美善》创刊号以后
鲁迅论
欢迎《太阳》!
王鲁彦论
从牯岭到东京
陈因女士底《归家》(通信)
读《倪焕之》
致文学青年
《宿莽》弁言
战争小说论
“五四”运动的检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报告
“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
关于“创作”
《黄人之血》及其他:
评所谓“文艺救国”的新现象
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
“白话”与“文学史”——评胡适之白话文学史
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致编辑
“五四”与民族革命文学
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
我的小传
问题中的大众文艺
《地泉》读后感
谈谈翻译——《文凭》译后记
“连环图画小说”
《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
我们这文坛
创作与题材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
徐志摩论
神怪野兽影片
“阿Q相”
《狂流》与《城市之夜》
机械的颂赞
玉腿酥胸以外
我的回顾
关于“文学研究会”
读了田汉的戏曲
“给他们看什么好呢?”
都市文学
作家和批评家
孩子们要求新鲜
《茅盾自选集》后记
论儿童读物
女作家丁玲
几句旧话
文学家可为而不可为
枪刺尖上的文化
智识独占主义
新作家与“处女作”
《茅盾散文集》自序
“杂志办人”
文坛往何处去
批评家的神通
关于《禾场上》
“九一八”以后的反日文学——三部长篇小说
一个文学青年的梦
批评家种种
《雪地》的尾巴
丁玲的《母亲》
几种纯文艺的刊物
《文学》编委会复鲁迅先生函
[附一]鲁迅先生来函
[附二]伍实先生来函
答又一个关于《春蚕》的疑问
怎样编制“文艺年鉴”
不要太性急
一张不正确的照片
“词”的存在问题
从《怒吼罢,中国!》说起
文学青年如何修养
关于《达生篇》
传记文学
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文学家成功秘诀
天才与勇气
“木刻连环图画故事”
王统照的《山雨》
力的表现
批评家辨
花与叶
“蚂蚁爬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