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四个国家的技能形成制度的演化历程、利益冲突、制度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各个技能形成制度的优势及优势形成与维持所需的制度保障;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劣势及所需完善的制度保障;最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构建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政策建议。
本书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价值,本书突破了原有理论的视野限制,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跨学科的问题,值得肯定。
序
劳动者的技能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安身立命、人生出彩的重要凭据。以往的职业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往往集中在职业教育制度自身,而本书对此是一个明显的突破。在国家、企业、工会等更广泛背景中进行技能形成制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既关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又关乎国家、企业与教育之间合作制度构建与完善的宏观战略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书从技能形成制度的比较角度,来探索为什么在有些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模式,而在有些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困难重重。
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站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回溯了不同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的形成与演化历程,分析制度形成与演化中的利益冲突,探究技能形成的制度构成;站在制度比较分析的视角,研究了不同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变迁的共性与规律,并对比我国的技能形成制度,分析了在技能形成制度的发展与演化中,我国与高技能形成模式、技能替代模式的共性与差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不同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冲突,并对比我国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冲突,探究我国缺失了哪些利益相关者、为何没有形成利益博弈与平衡;在历史回溯和制度变迁、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高技能形成模式、技能替代模式等技能形成制度的构成,并对比我国的技能形成制度,分析了我国构建技能形成制度 “缺什么”,“应如何做”。
简言之,本书探究的主要问题分四个方面。第一,“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变迁及规律如何?第二,“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的技能形成制度中,关键行动者是谁?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其相互之间的博弈造成了哪些不同的结果?第三,“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技能形成制度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如何?高技能战略形成有无共同条件?第......
李玉珠,女,汉族,1981年2月生,河北保定人,北京物资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技能形成理论、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教育研究,在北大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编著图书2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技能形成模式选择与制度构建研究》。
第一章 技能形成制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技能形成的内涵
第二节 技能形成的理论发展与研究范畴
第三节 技能形成制度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德国社会合作式技能形成制度分析
第一节 德国技能形成制度演化历程
第二节 德国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第三节 德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制度构成
第三章 新加坡国家主导式技能形成制度分析
第一节 新加坡技能形成制度演化历程
第二节 新加坡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第三节 新加坡技能形成制度的制度构成
第四章 美国技能替代式技能形成制度分析
第一节 美国技能形成制度演化历程
第二节 美国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
第三节 美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制度构成
第五章 转型中的中国技能形成制度分析
第一节 中国技能形成制度演化历程
第二节 中国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第三节 中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制度构成
第六章 技能形成制度的比较
第一节 高技能形成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第二节 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的差异与共性
第三节 我国与不同技能形成制度模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后 记